中国八年抗战的十大事件
2005-08-22 18:57:35
来源:星星生活

(图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沿长城开赴前线。)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枪声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炎黄子孙在八年浴血抗战中饱了旷古未有的大灾难,但在战争的苦炼中谱成了一首民族团结御侮的壮烈史诗。

今年适值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在国史的演进中乃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里程碑。六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者施诸中国的黩武行径,造成二千四百万军民死难的惨剧。在日军的屠刀和炮火下,国人所备受的骨肉离散与家园破碎的悲剧更是罄竹难书。剧作家田汉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道出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悲壮情景。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八年抗战中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与可恨可叹的事件,如长沙会战、平型关与百团大战、飞虎队援华、飞越驼峰、打通滇缅公路与湘桂撤退等。然从战史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的十大新闻(或称十大事件)似应为芦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大捷、战时大撤退、汪精卫政权开锣、新四军事件、重庆大隧道惨案、史迪威与蒋介石斗法以及抗战胜利。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有新闻性,且具深远的影响。

一、芦沟桥点燃战火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上十时四十分,北平郊外的芦沟桥突然传出数声枪响。正在进行夜间演习的日本支那驻屯军第一连队三大队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藉口其部队在芦沟桥附近演习结束回防时,遭国军第二十九军开枪,因而走失一名士兵,并称遭二十九军劫持至宛平城,要求入城搜查。宛平县长王冷斋午夜时分接获北平市长秦德纯电话后,即进行调查,确认日方所称全属子虚乌有。

秦德纯在《七七芦沟桥事变经过》中说:“经我方峻拒后,至翌日拂晓前日方调集其丰台驻军,向我芦沟桥城进犯;我方为维护领土完整及主权独立遂奋起应战,掀起中日全面战争之序幕。”当时负责防守宛平县的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委员长在庐山发表演说称:“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中日八年战争正式爆发。

二、八一三淞沪会战

抗战开始后的第一场大战即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会战。当日上午九时十五分,上海北区日军向国军开枪,上海市长俞鸿钧立即电告南京外交部。日军沿北四川路、江湾路、军工路一线全面展开攻击,日舰巨炮亦向上海市中心区猛射,造成极大伤亡,六百万市民开始生活在炮火中,历时十周。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的八百名将士奉命在苏州河北岸光复路四行仓库留守,以掩护国军撤退。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指挥有方,使闸北数万主力部队得以安然退至第二道新防线,八百壮士在旗正飘飘之下英勇作战。

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但其最大的意义诚如当时担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的陈诚所言:“淞沪一隅已支持约三月之久,使狂妄的日军不敢再以‘三个月亡中国’的眼光来轻视中国。”

三、大屠杀血洗南京

纳粹德国以残杀六百万犹太人而遗臭万年,侵华日军则以屠戮三十万南京人而永留污名。南京大屠杀是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晚上南京陷落起,日军对中国非武装民众所进行的大规模屠杀事件,主凶是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澳洲记者田伯烈(H. J. Timperley)所著的《日军暴行纪实》对大屠杀作了第一手纪录。美籍华裔通俗史家张纯如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英文《南京大屠杀》震撼全球,使无数的西方人了解到日本军人的兽行以及战后日本政府、民间一再掩饰与否认屠杀罪行的荒谬。

四、台儿庄首奏凯歌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六日,中日双方在台儿庄血战,日军伤亡二万人以上。台儿庄之役不仅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胜,更粉碎了日本的“皇军不败论”。史家认为台儿庄大捷的首功应归于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将军。

五、万里跋涉大撤退

战火所带来的是动乱、逃难和转进,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亦为之改观,尤其是人口大迁徙,沿海工商业内移和高等学府的南迁所形成的大撤退画面,殆为国史上所仅见。七七事变后,国府资源委员会决定沿海工厂内迁。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行动,令毕生从事平民教育的社会学家、留美博士晏阳初大为感慨。

除了工商业内移,文化、教育和媒体亦纷纷南迁,尤以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所组成的西南联大,此时培育无数人才,令西方学者赞佩不已,杨振宁、李政道即为其佼佼者。

六、汪精卫政权南京开场

芦沟桥事变后,中日全面交战,但和谈之路未断。南京失守前有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南京失守后又有中国外交部官员高宗武、董道宁的试探,然都无具体结果。一九三八年一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不以蒋介石为谈判对手”声明,当时国民党副总裁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一方面不满在党内地位屈居于蒋介石之下,一方面认为抗战胜利无望,于是在“低调俱乐部”周佛海等人的协助下继续与日本秘密接触,决定由汪氏出面主和。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汪氏离重庆经昆明赴河内,二十九日向国民党中央发出“艳电”(艳是二十九日的代称),响应日本近卫内阁“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的声明,主张对日谈和,举世震惊。重庆派遣特务刺杀汪氏,误杀汪之亲信曾仲鸣,汪决定与重庆决裂,一九四零年春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成为日本傀儡。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汪氏病死日本。

七、新四军事件国共冲突

对日抗战促成国共二度合作,中共红军在名义上接受国府领导,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参加作战,并曾创下百团大战及平型关之役的胜利,但共军实际上仍保持独立地位,与国军时生摩擦。新四军的发展地区在长江下游,其在日军后方的扩张使国府极感不安。一九四零年十二月蒋介石下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一律移师黄河以北,新四军初拒后移,但已过规定期限。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新四军在安徽南部山区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辖下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包围袭击,激战八昼夜后,新四军三千人阵亡,军长叶挺等四千人被俘,副军长项英被杀。事件发生后,中外震惊,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亲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以示抗议。国共二次合作名存实亡。

八、重庆大隧道惨剧

一九四一年六月五日晚上,日机轮番轰炸战时陪都重庆,重庆校场口长约两公里、专供人民躲避空袭的大隧道用铁门上锁,躲进隧道的民众无法离开隧道,因而互相践踏或窒息,酿成三万多人死亡。自一九三八年十月四日首批日机空袭重庆至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空袭次数多达二百一十八次。

九、史迪威冒犯蒋介石

一九四二年三月,美国派遣能操华语的陆军将领史迪威(Joe Stiwell)出任美军驻华指挥官兼中国战区参谋长,亦即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在史迪威的指挥下,中国远征军于一九四二年初至一九四四年底赴缅作战。但蒋史关系却日益恶化,在职务上,蒋视史为其幕僚,而史则自认为美国代表,有权控制美援物资,且可制定中国作战计划;在政策上,史要求蒋解除对西北中共部队的封锁,期使共军抗日,蒋认为史介入国共之争,对史不满;在性格上,史直率坦诚,对蒋尤见轻蔑,称蒋为“花生米”,而飞虎将军陈纳德忠蒋,与史不和。

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攻势,广西沦陷,贵州告急,重庆震动,史再度建议起用共军,遭蒋峻拒,史透过罗斯福总统逼使蒋交出全部中国军队指挥权,蒋决心要求罗斯福撤换史迪威。一九四四年十月史离华,由魏德迈继任,结束了中美战时关系最不愉快的插曲。

十、苦战八年终获胜利

抗战后期,同盟国作战计划原为登陆中国东南沿海或从西南发动反攻,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八月八日苏军对日宣战,八月九日美军再以原子弹炸长崎,八月十日日本御前会议表示愿意无条件投降。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投降。当天蒋介石向全国军民同胞发表演说,勉励国人勿骄勿怠,努力建设,不念旧恶,勿对日人报复。九月九日上午九时九分,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投降。

抗战胜利是近百年中国首次打败侵略者,维护了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河山再造,功劳与苦劳归于全体炎黄子孙。

(选自香港《亚洲周刊》,作者:陈之岳)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