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感性女人情路坎坷
2005-08-22 16:00:14
来源:星星生活

图片说明1:王文澜、倪萍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图片说明2: 倪萍:男人给女人最大的承诺就是婚姻。
图片说明3:倪萍在电视剧《浪漫的事》中

“赵忠祥是你的偶像,倪萍就是我的梦中情人!”赵本山的小品道出了倪萍在观众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倪萍这位家喻户晓的节目主持人的一举一动都极受关注。最近,倪萍又凭借与丈夫王文澜婚姻亮红灯,而被媒体再次高度关注。但对此,倪萍和王文澜均予以坚决否认。

**陈凯歌没能给她婚姻

回顾倪萍的情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959年,倪萍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人家,由于遭遇母亲婚变,她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13岁时倪萍离开家上艺校的那天,母亲警告般地对倪萍说:“要是和男人在屋里说话,一定要坐在门口不要关门。”也许这样的家教制约着倪萍的情感,她想用自己的幸福给受伤的母亲一丝安慰。

据传,倪萍最早的男朋友是演小品的郭达,是高干子弟,由于父母反对而分手。

在山东工作时,倪萍遇到一个心仪的男人,并匆匆走进婚姻。

28岁那年,演过话剧、电影的倪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她走进中央电视台,担任《综艺大观》主持人,倪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打动着亿万观众,她人气一路直升,成为央视的名牌主持人。

从山东青岛到北京的倪萍,因为工作关系,与第一任丈夫分手。在央视主持了《综艺大观》栏目后,倪萍遇到了知名导演陈凯歌,两人很快相恋。在倪萍的《日子》一书中,她对此做了披露。拍摄《风月》时,陈凯歌与倪萍已经在谈恋爱,倪萍曾来剧组探过班,结婚的消息曾见诸报章,但迅速进行澄清。1994年底,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因病去世,陈凯歌因为拍摄时间紧张无暇分身,后事还是倪萍帮助料理的。但两人经过长达8年的“马拉松”恋爱后,陈凯歌并没有给倪萍一段幸福的婚姻。

后来,倪萍的自传《日子》中,有一句话最能看出倪萍对婚姻的看法:男人给女人最大的承诺就是婚姻。

**王文澜是她命中注定的人

经历了痛苦、孤独、徘徊、寻找、思考的重重过程后,已接近不惑之年的倪萍,终于等来了属于她生命中的那份情感,等来了一个给她带来幸福的男人王文澜。

倪萍和王文澜早在十几年前就相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倪萍去北大一位朋友家串门,遇上朋友的弟弟、《中国日报》摄影记者王文澜,萍水相逢的一次相识后,两人进入各自的生活轨迹。

1996年,在一个特殊场合,倪萍和已成为《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的王文澜再次意外碰上了,一番长聊后,两人竟强烈地感觉一直要寻找的人就在眼前。1997年,倪萍的书《日子》出版,倪萍和王文澜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倪萍离开《综艺大观》,渐渐淡出主持人的位子,用精力和时间经营这个她生命中迟来的小家庭。

做母亲一直是倪萍的心愿,婚后不久她怀孕了。1999年2月,儿子出生了,因为他属虎,倪萍夫妇给儿子起名虎子。倪萍像所有母亲一样,为儿子喂牛奶,半夜起来为儿子换尿布,儿子哭了她就抱着满屋子转悠,直到把儿子逗笑。倪萍特别重视亲情,婚后,她把大家庭移到北京,有姥姥、母亲、表妹、侄女,还有丈夫、儿子、保姆组成了一个大家庭。90高龄的姥姥和年龄最小的儿子是倪萍家庭的中心成员,每天下班后,倪萍先去姥姥房间问候,紧接着,丈夫、儿子发现她这个目标纷纷围过来。儿子每一天的生活,倪萍都亲力亲为,母亲看到她太累,让她把孩子交给保姆带.倪萍说,孩子在3岁之前应该由自己照顾。倪萍和丈夫王文澜牵手太晚,失去太多时间,她双休日尽量不安排工作,一家人睡个懒觉。起床后,她和丈夫牵着儿子边买菜边逗着儿子。回家后,倪萍围上围裙在厨房操持,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吃完饭,倪萍就陪丈夫听听音乐或者看看书,和儿子一起做做游戏。

倪萍的巧手也在圈内出了名,自小她做的烙饼无论甜的、咸的、奶油酥的、葱花酥的都是一绝。轻轻抖开,每一张居然能分成薄薄的、大小相等的四张。除了烙饼,倪萍会蒸大个儿发面包子、薄皮大馅,非常精致。每天早晨,倪萍起床做早餐。她喜欢用传统的方式做包子,用玉米叶托着,因为玉米叶吸水,蒸出来的包子是干的,且有韧性和弹力。蒸好包子,倪萍就动手榨新鲜的豆浆,做完这一切后,大家纷纷起床了,倪萍就招待一家老小坐在餐厅里吃着可口的早餐,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年忙忙碌碌的倪萍认为做家务不是她的负担,而是她的义务,也是她心灵的享受。

就在倪萍全心沉浸在贤妻良母角色中时,许多观众给倪萍写信,有的直截了当:“人家女人都做母亲,也没有你这么认真,除了丈夫和孩子什么都放弃,这么长时间不上电视,太对不住观众了……”台里一些同事见到倪萍也委婉地说:“你任意让自己这么胖下去,那不是毁了自己!”2001年,倪萍的儿子两岁多了,倪萍又回到了荧屏,做《聊天》这档节目。在荧屏上这么多年,她需要与观众之间相互沟通和传递,挖掘和寻找普通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离观众近,也完善着自己作为主持人、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

**相夫教子平常心

倪萍主张让孩子自由成长,不要强化教育。儿子非常聪明,3岁就能认识1000多个汉字,阅读报纸,知识面很广,随口能说出中国的4大发明,甚至土星和火星的位置。王文澜是个音乐迷,儿子自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长大,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准确地说出哪些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哪些是斯特劳斯的,夫妇俩觉得这都不是强化教育出来的,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也许比强化教育的效果更好。

2002年,倪萍为拍电影《美丽的大脚》,在宁夏生活了几个月,那地方非常艰苦,到后来,倪萍实在是太想念儿子,就让丈夫带着儿子去看她。在那个只有黄土和羊群的地方,儿子没有什么玩的,倪萍就给儿子一根棍子和一堆泥,儿子居然能快乐地玩上一上午。由于条件极其艰苦,大家劝她早让儿子回北京,倪萍说,我们做父母的总喜欢把孩子放在一个想像的空间里,其实孩子原本就特别需要亲近大自然。儿子是倪萍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小时候,儿子想吃冰箱里的巧克力,就编一些故事对妈妈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可怕的事情,那些巧克力会说话了,它们说,你把我吃了吧,你把我吃了吧!”倪萍觉得儿子用这种方式讲出他的需要非常可爱。她因此总结说:在儿子的生命中,巧克力永远比妈妈重要。

王文澜是一个平和的男人,虽然他是搞专业摄影的,但他很少为倪萍母子拍摄。倪萍也有烦恼不开心的时候,每当这时,丈夫会用平和的口气开导她,丈夫平和的心态是倪萍不开心时的最好良药,她常说,和这样的一个人生活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荧屏上的倪萍成熟而稳健,生活中的倪萍也有小女子的一些想法。一次,倪萍问丈夫,我怎么就觉得在你心中,音乐永远是第一,儿子是第二,我只是个第三的位置呢?又有一次,王文澜从美国买回了一些胶木唱片对倪萍说,他要到朋友家里听有没有声音,看他急急的样子,倪萍答应了。那些唱片很老,而留声机放在地毯上,为了辨别声音,王文澜就趴在地上听。声音终于出来了,倪萍走过去看着丈夫,看到他听着听着热泪盈眶,丈夫是不轻易动感情的,但对音乐却是那样痴迷,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倪萍。从那以后,倪萍更加尊重丈夫的选择,为了给丈夫一个宽松的空间,倪萍将家中最大的那间屋子做了书房,王文澜在里面搭了一个小床,经常享受在那个只有书和音乐的独立空间。

2004年,她和丈夫合作出版了第二本书《自行车的日子》。在书中,两人还描述了生活中的种种感悟。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