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求恩身边的日子
2005-10-03 21:27:44
来源:星星生活

(白求恩在为伤员做手术。1939年10月,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孙家庄战斗中时,白求恩在距火线不到9公里的小庙内为伤员做手术。摄影:吴印咸)

提起往事,年过八旬的朱磊激动不已。抗战爆发后,朱磊离开河北定州老家,参加了八路军,在后方医院当护士。1939年夏秋之际,白求恩来到了他所在的医疗所,朱磊有幸在“白大夫”身边工作了两个多月,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医生,真正的勇士。

当鬼子侵入华北后,朱磊便离家参加了八路军,被安排到晋察冀冀中军区后方医院第一所(简称第一所)当护士。第一所和其他医疗所一样,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救治和护理伤员总是不断变换地方,在和鬼子“捉迷藏”般的战斗岁月里,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朱磊是和白求恩一起工作、战斗。朱磊一直称呼白求恩为“白大夫”,这称呼延续了六十多年。

**永远的“白大夫”

朱磊初次见到白求恩,是1939年的6月间的一个晚上。

当时,朱磊的战友李福安正拎着马灯挨家挨户地在老百姓家里看病人。刚走到一户院落门口,忽然听到身后有马蹄声向自己逼近,转过身去只见马上坐着一个“洋鬼子”,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念叨着:齐家青、齐家青(朱磊他们第一所所在地,住有伤员)。李福安当时着实吓了一跳,撒腿就跑,但是很快就被骑着马的“洋鬼子”赶上抓住,两个人在巷道里的喊叫声招来了其他人,原来,这个“洋鬼子”就是组织上派来的“洋大夫”――白求恩“白大夫”。因为着急探视伤员,白求恩将翻译给抛在了后边,他一个人先到了。

白求恩一下马,立即问:伤员在哪里?便急着要去看伤员,大家就陪着白求恩巡视伤员的病情。等都看完,夜已深沉,翻译才陪着白求恩,翻过两三个小山岭,去住地休息。

朱磊清楚地记得,初见白求恩时,“白大夫”已经是个“老头”了,“瘦,特别瘦”,但是精神矍铄,一米七六左右的个头,穿着一身八路军的灰军装,胳膊上始终戴着一块方形的、周边蓝色的中间印有“八路”黑字的袖标。

**“白大夫”“爱打人”

到第一所的第二天一大早,白求恩就到了医院,一进医院便问:病人在哪里?马上就要求准备手术。

当时手术室的条件很艰苦,所谓的手术室实际上是当地百姓自己家里的房子,地上洒一些水,以免灰尘飞扬,用桌子支起一块门板,再铺上一条褥子,就是手术台了。医院非常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即便是有一些,也是偷偷地从敌战区运来的,尤其是做手术必须的麻药奇缺,伤情轻的士兵忍忍也就过去了,伤情重的士兵局部麻醉也只有“奴夫卡因”,全麻只能用“哥洛仿”或者用“乙醚”来代替。每次用了乙醚后,医生和护士在做手术时也都昏昏沉沉的,但白求恩每次都会漂亮的完成手术。

因为对工作太过认真的缘故,在后方医院医生护士的眼里,“白大夫”“脾气大,急了就打人”。所谓脾气大,就是白求恩在工作当中,见不得任何疏忽大意。做手术时,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谁要是有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白大夫抬手就拿着器械在你的手上敲一下,不用力,但很疼”,因此,大家都害怕和“白大夫”一起做手术,生怕自己出错。

有一件事对朱磊的触动很大,那时在冀中,有一次战斗中的伤员很多,“供卫青联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多部门培养综合人才的学校)的教育长王玉荣带着学生到医院来实习,白求恩亲自带领大家做了大半夜的手术,救治了很多病人,后半夜交给王玉荣做。第二天,白求恩看到昨天他走后才做了几例手术,非常生气。王玉荣赶来解释是他让学生实习做手术,锻炼一下,所以做得人就很少。白求恩听罢,连忙向王道歉,认为王做得对,还说:“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这样来教育学生呢?今天的手术台就交给你了,我陪翻译出去转转。”

平时白求恩给其他医生和护士上课时,都要求他们坐得整整齐齐,在前面立着一块门板上写字,让翻译解释给他们听。“白大夫”有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朱磊就从白求恩这里听到了很多关于战地救护的实际操作经验,如“移动大腿骨折的伤员”,白求恩教的办法是将伤员平放在用衣服或其他东西绑扎的简易担架上,拖着走。白求恩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做一个好大夫,不仅要会做手术,还要学会木工、打铁和缝缝补补。”

**“白大夫”会打铁

朱磊说,在晋察冀时,聂荣臻原本每个月批给白求恩一百块钱作为生活补贴,可是他不要,白大夫说:我要钱有什么用?在齐家青时,伤员每天有很多,大多数都需要做手术,白求恩每天都要做好几例手术,百姓们看在眼里很是心疼,悄悄地炖了鸡给他送去,他舍不得吃,而是端到刚刚做完手术的伤员面前,喂给他们吃,看着伤员一口口地吃下去,他就开心地“哈哈”大笑。

白求恩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当时战地条件很恶劣,伤兵骨折都没有器械固定,白求恩带着护士们砍木头,教大家学做夹板。“白大夫”还会打铁。有一次,一个伤兵的腿骨折了,没有牵引架,白求恩用从敌战区偷偷运来的钢筋,自己打铁做牵引架,等牵引架做好了,白求恩高兴地说:“这下这个战士残废不了了。”

“白大夫”惟一的一次“失手”,就直接危及到他宝贵的生命。

1939年10月底前后,考虑到中国当时的战斗条件,白求恩准备离开冀中军区回国募捐一些药品和物资,再招募一些志愿者来中国。临走前几天,白求恩放心不下病人,坚持巡视,看到一名叫朱德士的伤员大腿部的伤患需要做手术,他便立即准备手术。手术过程中,不慎被朱德士受伤的大腿骨割破了手指,白求恩在手术后用清水冲洗了一下手指,简单地做了包扎。两三天后,白求恩手指的伤口开始发炎,体温也迅速升高,已无法下床了。

那时,敌人在黄土岭打得正紧,离白求恩的住地不远,他听到炮声,掏出手表,看了看,计算炮声离他有多大距离,结果他非要去前线抢救伤员,大家都拗不过他,只好抬着担架送他到战地处理伤员。部队没有能够治疗感染伤口的药物,军区首长最后请中医治疗,也没能够抢救过来,“白大夫”死于“败血症”。

在他牺牲的前几天,他给妈妈和聂荣臻写信,把自己的表送给了翻译,把医疗器械送给了其他医护人员。

(雷县鸿、李艳霞)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