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个省份将取消户籍制度
2005-11-03 22:15:16
来源:星星生活

纽约时报11月2日称,中国政府计划在11个省份取消户籍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和防止社会动乱;而南方日报则认为,尽管难度重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已经开始,并取得一定成就。

纽约时报指出,这11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将允许农村人口注册为城市居民,同时享有城市居民在房屋、教育、医疗保险及社会安全方面的福利。

如果执行顺利,这个项目将逐步瓦解毛泽东时代就开始实施的人口政策。户口制度对城乡人口的流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城乡居民在选择新的定居地之前必须向政府登记申请许可。

但实际上,这一系统已经在土崩瓦解。据估计,大约2亿农村人口已经离开原居住地迁徙至城镇地区工作或定居,但他们的社会公共福利仍然受诸多局限,不能享受城镇人口同等的待遇。

纽约时报指出,在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今天,城市人曾经享有的“社会主义福利”已大大缩水。现在,大多数人完全依靠自己来支付健康保险、房屋和学校的费用。

即便如此,户籍制度仍然是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基础设施,成为政府控制民众日常生活的象征。某些专家表示,它的取消将被视为人权史的一大进步。

“这是管理一个庞大国家过时的一种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社会,它的存在显然不合时宜。如果户籍制度确实将被取消,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晖说。但秦同时表示,即使户籍制度消失,地方政府也将保留对人口的行政控制权。他们仍将对城镇人口的注册设置限制,从而防止城市贫民窟的急增。“中国城市将成为居住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北京不会象新德里,甚至曼谷”,他说。

在过去的几年中,市场经济力量本身已经开始逐步瓦解这种对人口的控制。19世纪80年代初,深圳已经从农田崛起为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地区之一,将近1千万深圳居民并不在深圳出生;90年代中期,深圳开始采取“蓝卡”政策,允许符合标准的移民享受本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2002年中共16届代表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将取消户籍制度,并逐步在执行。而2003年,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案件更引发全国性申讨户籍制度的反对浪潮,进一步促使政府对其户籍制度及移动人口管理条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事件中的大学生孙志刚因为在被当作流动人口拘留后与警察发生口角而被殴打至死。

废除户口制度似乎与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政治日程表是一致的。他们一直以来试图向民众展示,他们对在中国经济起飞中被落下没有富起来的人非常关心。中国的市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同时也产生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社会鸿沟。在过去的几年中,农民和城市移民在中国各地掀起了反对政府贪污、土地挪用及环境恶化示威运动的高潮。

被宣布将进行户籍改革的11个省份包括广东、福建和辽宁,而中国共有23个省份。中国官方媒体这篇文章指出,中国的警察机构公安局对这一改革持谨慎态度,并可能形成一定阻力。

但据南方周末报导,中国各地户籍改革已经展开。2005年8月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户籍改革已经全面实施。但公安部治安局户政处长黄双全担心,户籍管理由限制过死走向完全放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较大,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据介绍,全国各省、直辖市包括北京市,都已开始进行户籍改革,只是力度大小不一样。目前,安徽是惟一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户籍改革的省份,已把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做法引入城市,包括省会合肥。江苏、重庆、山东、四川、上海改革力度也比较大。据透露,广东省正在酝酿一个大动作: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

黄双全介绍说,把公民划分为两类人的户籍管理制度,缘于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劳动力、消费品实行计划分配,以及控制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需要。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为适应新的形势,公安部从1985年开始起草《户籍法》,然而十多年来,迟迟无法出台。据了解,主要原因是来自各部门的阻力太大,首先一条,废除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就几乎遭到各部门一致反对。

这种巨大的社会不公正体现在方方面面,如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平等,也是教育领域户口歧视的争议焦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成福认为,教育部门的责任是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是分辨人才来自何处。如果教育部门因为借读费拒绝公民入学,拒绝本身就侵害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何况中国还实行义务教育,农村居民也是纳税人。

据黄双全介绍,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争取尽快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废除由此衍生的“农转非”计划指标管理政策以及蓝印户口等户口形式,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第二,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已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综合承受能力,最终实现户口自由迁徙。

第三,逐步剥离各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还户口管理的本来面目。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出台《户籍法》。

(张愈编译)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