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阎锡山传略
2005-11-30 20:01:09
来源:星星生活

阎锡山(西元1883-1960)

阎锡山,字百川,山西省五台县人,生于清光绪9年。锡山18岁,适逢义和团之乱,纠集壮丁,持土枪农具对抗滋扰其地的清政府军。清光绪27年赴太原,考入国立武备学堂。30年毕业,获清政府选送日本士官学校攻读。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毕业返国,初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员。翌年,任第二标标统,致力训练新军,培植革命干部;同时成立辛亥俱乐部,鼓励革命。

辛亥鼎革,武昌革命军起义,锡山首举义旗响应,被举为山西都督,即全力治理山西,举凡兴修水利、植桑养蚕、防疫禁烟、天足剪发等,皆卓具成效。16年,蒋总司令督师北伐,锡山率晋军赞襄策应,任国民政府委员。北伐完成后,兼任内政部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8年,任陆海空军副司令。19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人,在北京树立新政府,爆发中原战争,中央军节节胜利,锡山失败,亡命大连。

九一八事变起,锡山被推荐为山西省政府委员人选。21年,任太原绥靖主任,高倡自强救国,推行山西省十年建设计划。至抗战前,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机器达4千余部,轻重工业32厂,同浦铁路完成1千余公里。24年,共军由江西窜据陕北,锡山组织民众,使共党无从发展地下组织。25年,击溃倾巢犯晋的共军,并肃清余党。

26年,对日抗战开始,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挫敌锋于晋北原平、忻口;12月赴汉口,参与政府全面抗战决策,提出民族革命口号,期望由抗战达到复兴目的。并设民族革命大学,广收全国革命青年。27年,兼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成立民族革命同志会。32年,兼任山西省政府主席,为便土地与国防问题一并解决,提出兵农合一制,在晋南20余县实行,粮食产量增加,作战力量强化,渡过抗日艰辛阶段,于10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34年,义、德相继败亡,锡山即认知日军失败之期不远,遂由克难坡进驻第一线孝义。日军宣布投降后,锡山被任为山西受降官,迅速解除日军武装,完成接收工作。35、36年间,共军在晋省各地发动攻击,晋军与之浴血拼战于大同、中阳、曲沃、临汾等地。37年5月起,太原保卫战开始,共军集众猛攻太原外围,锡山集全部兵力于太原,建立战斗城体制,全民参与,分担战斗任务,因而能够粉碎共军六次总攻,苦撑9月之久。38年,北平投降,太原成为华北最后据点;4月,飞京商讨国事,未毕而太原危急消息传至,锡山终因太原机场无法降落而又折返南京。代主席梁敦厚等军民五百余人,誓死守城;4月24日城陷,集体自杀,壮烈牺牲,史称“太原五百完人”。政府南迁广州,锡山约集国民、青年、民社诸党,组织中国反侵略大同盟;6月,就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7月,任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委员。

39年3月,锡山辞行政院长,任总统府资政,卜居菁山,专事著述。40年,选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49年病逝,享年78岁。

任期:38.06.12-39.01.30
籍贯:山西五台
学历:日本士官学校6期
经历:山西省政府主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编者注:文中为民国年历)

(来源:台湾国军历史文物馆“历任国防部部长传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