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中医治疗
2006-03-13 18:28:13
来源:星星生活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局限于上腹部的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正中或偏左,多在餐后1/2~2小时发作,经1~2小时胃排空后缓解,其规律是进食→疼痛→缓解。当溃疡较深,特别是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背部。特殊类型的溃疡或有并发症时,疼痛可不典型。除疼痛外,还常兼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嗳气、反酸、烧心、恶心等,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本病呈周期性发作,与季节有关,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见。本病与精神情绪、治疗反应等亦有关。

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比较明显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以及胃酸分泌过多;另外还可以由遗传因素和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吸烟、酗酒等因素引起。 胃溃疡由于病情延绵,病情复杂,又与精神情绪有关,病情加重或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恶劣后果,所以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劳倦等。忧思恼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横犯胃腑;或脾气郁结,运化失常;饮食失节或偏嗜,损伤脾胃;或湿热壅结中焦,胃膜受损,均可致溃疡发生。长期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而易发本病。

服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效果很好,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使黏膜再生。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在病机转化方面,具有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寒热转化,或寒化伤阳,化热伤阴等特点。临床辨证多分为: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四型论治,治法多以疏肝和胃、温中健脾、养阴益胃、活血化瘀、调理寒热等为主。

脾胃虚寒型:胃痛绵绵不绝 畏寒喜按,得温则舒,得食后痛略缓,受凉后加重。舌质淡,舌苔薄白。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

肝胃郁热型:胃脘疼痛持久,有灼热感,进食后加剧,喜冷饮.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舌质红,舌苔黄。可选用化肝煎加减。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窜及胁肋,口苦反酸,嗳气频作,每因情绪激动而加重,舌苔白腻。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滞血瘀型:胃痛如刀割,固定不移,大便黑如柏油,食后痛甚,舌质紫黯。方药宜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本稿由高氏中医提供 咨询电话:416-850-9818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