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沦为普通劳动者?
2006-05-29 20:50:17
来源:星星生活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中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的一席话,近日在中国引起民众极大的反响。然而,引起议论的是:大学生培养的成本近年一直居高不下,而工资待遇也开始向“普通劳动者”靠拢。

中国大学造就的“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怪现象,是不是佐证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连续严峻了好几年。据中国媒体报导,近两年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只接近55%,每年都有大批应届毕业生不能落实工作,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就业难”正悄悄地由各种媒体上的白纸黑字演绎为鲜活的社会问题。

亚洲时报报道说,今年,中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有关官员劝告大学生们放下身段、以“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就业。在一个程度上,说明着大学生今年找工形势“依然严峻”。其实,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云芸芸普通劳动者的一份子。虽然不排除有个别大学生以精英自居,非高薪不去,但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已经很低了,很多人的理想就是能拿到社会平均工资。

有资料显示,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人民币),比2003年的水平高出37元。而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比2004年增加2381元。显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大约与职工平均工资持平,且增幅远逊于后者。这恰好表明,现实中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按照“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就业了。

有网民指教育部负责人的发言“站着说话就不腰疼”。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一个月仅是千元薪水的工作,应聘者却排成老长的队,这算哪门的“高”?另外,大学生即使有稍高的就业期望值,也在情理之中。十年寒窗苦,对未来有点希望有点憧憬,难道不正常吗?倘若政府在如此低的就业期望值还要他们再降低,说者于心何忍?

来自广州《信息时报》的评论则指,“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之说,还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掩盖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转移人们视线之嫌。实际上,现时大学生就业难,其主要症结已不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问题,而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方式有问题。换言之,大学生就业难,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之说,几乎相当于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并有意无意地淡化、掩盖了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显然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说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收费,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是在培养普通劳动者,而是在培养社会精英。一个家庭为了供养一名大学生,往往要倾其所有,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可当孩子大学毕业之时却被告知,付出如此高昂成本只是培养了一名普通劳动者,这自然会让无数家长感到失望。因此,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普通劳动者,如此高收费甚至乱收费根本就说不通。高等教育更应该相应“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之说进而教育收费大众化。

无疑,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但不是一种高消费,尤其是在就业难的现状之下,教育费用更应当与大众的承受力相适应。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目前全国高校生平均每人每年费用在1万元左右。而中国城镇居民的年收入不过1万多元,农村居民年收入才超过3000元。调查显示,收费普遍较高的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以目前的收费水平看,高等教育似乎只是精英群体可支付的日常消费品;对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目前,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在乐观的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当权者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上大学是多少青年学子的梦想和理想,更多农村的父母更把上大学看作孩子改变自身命运的难得机会。但是当这种梦想和理想与现实交织时,教育部官员口中的“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可谓字字渗透着“残忍”。大学生应抛弃精英意识,回归到普通的社会层面上来是个大势所趋,但是这不能成为掩盖种种问题的藉口,成为让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唯一理由。

正如我们所看到,教育高消费与就业难对于贫民阶层的挤压已经带来一种恶果,低回报的残酷现实,已经破灭了不少家庭希望子女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希冀,要大学生就业定位为“普通劳动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校居高不下的学费,与大学生一起走向“普通”的定位。否则,任何转移社会视听的说法都是避重就轻的谬论,也催化了“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