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 敢做是成功的第一步
2006-10-30 20:03:42
来源:星星生活

我相信,隧道的尽头总有光

张蔚的字典里,没有“四平八稳”――否则,不会一次又一次选择重新启程,即使生活暂时出现黑白照片的格式。

高中时,她已经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经历:主持过中央电视台的《我们这一代》,参加过电视剧的拍摄;关于将来,太多憧憬,向往更多的朋友和活动,更盼望着“过更自由的生活”。而初到美国,生活却意料之外的单调:那是一所教会女校,坐落在一座小山上,每日往返,如钟摆般平静的节奏。

也并没有什么沮丧,既然是必要的过程。“我们那一代留学生都是有思想准备的,要去吃苦;也知道没有什么选择,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她希望更多安身安心的依靠,也可以证明,我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去餐馆里端盘子,她和十几个人一起住在一个公寓里,半夜做梦时会突然跳起来,大叫:“我的宫保鸡丁呢,我的宫保鸡丁呢。”厨房里人员混杂,有人讲粗俗笑话有人赌钱;而到大堂里端盘子,翻台的速度慢一些,顾客不给小费,又被厨师和其他侍应生欺负。身在其中,她也不觉得委屈。一年后同朋友一起走进餐馆里坐下,终于有服务生给自己端来餐盘,才有些感慨:“上一个暑假,我就在做这个事情,看来努力没有白费。”

因为她知道,隧道的尽头,总有光。“那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不会永远在餐馆打工。在我那个状态,我在读书,我没办法,但是一旦读完,我不会一辈子过这样的日子。”那所大学里她是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四年里成绩几乎是全A,她的界限划得清晰,读书的时候,生活再简朴,也绝不打工分心:“有一门课得了B, 是因为刚刚到美国时写作文,反映了真实的英文水平。知道自己的基础比不上人家,所以需要更努力。那个过程没有捷径,某些捷径或者就是堕落吧……就是提着一口气,把那一步跨过去。”

大三的时候,她和十几个同学一起去通用电气公司(GE)实习,到最后,成为拿到offer的极少数之一。之间的辛苦她一笔带过, 只说自己“很努力”,特别骄傲的是终于可以比美国长大的孩子更出色:“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许多美国人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实习的时候,我就想,希望可以留下来,而我做到了。”

经过激烈竞争,张蔚成为GE公司的金融分析师,两年里去了4个不同部门,业务完全不同:证券、保险、集装箱租赁,甚至核能源部门,不断在移动,去学习新的业务部门、新的生产线、新的产品;刚适应一个地方,又要去新的城市,纽约、旧金山、印度、硅谷……别人叫苦的变动,却令她乐不思蜀。

当后来转到核能源部门后,生活安定又富足时,她却隐约有不安。“就觉得,哎呀,好似有一阵动不了了。我于是反思,是否一辈子就把金融当职业生涯的目标?”金融分析师是进入职场很好的机会,但她希望从事的是公司运营和管理,继续下去,怕自己就这样进入了缓和的大道,无法再转轨。

她又一次想离开。

有一个目标然后尽力就是

张蔚给自己目标,但从不太远。“不可能想要什么就能得到,很多东西不是你努力就能得到……要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要让自己太失望。朝思暮想,就应该去做了,但即使不成,也不是人生中的大失败。想了十件事,有三四件做成就很不错了,重要的是敢做第一步。”

她也想过,如果继续金融分析师的生涯,现在大概会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模样,朝九晚五,一切在预料之中,不再有太大波澜。然而动了离开的念头,就舍得把一切可能美好的将来放下。也因为离开大学不久,她心里那些遗憾也还没散去:“其实我一直想去看看美国的综合大学,否则总有些遗憾。”在她的工作刚满两年时,申请了MBA。

她申请了6所学校,最后在哈佛和斯坦福中间权衡,终于选定去申请哈佛,只因为可以借此机会再去另一个城市,“斯坦福离我住的地方太近了啊!”获得offer的时候,周围的人好似骤然在她头上加了一圈光环,她自己只觉得松了一口气,没让家人朋友失望。

“其实真正了解我的人,并不会因为我去了什么学校,而有不同的看法,我还是原来的那个张蔚。只是除了实力,其实也有运气的成分,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其实在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自信。世界那么大,聪明、能干的人非常非常多,经历和积累多了,才会渐渐积累一些自信。我想我到了30岁之后慢慢开始有些自信,之前即使去面试,也只是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头抬得高高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否则别人怎么相信你?”

1999 年,张蔚从哈佛毕业的时候,朱总理正好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演讲,“祖国需要你们”,那一番话让她澎湃了一番,她决定回国。“当时很多人会选择留在美国,因为机会非常多,市场又很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种召唤,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工作,即便进入主流社会,也总觉得有一部分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将自己的才华发扬光大, 中国这样大,到处充满广阔的机遇天地,想想都兴奋不已!……”

她离开中国已经十年,也想过,如果实在不适应,可以再回去继续平和的日子。回到国内,并非一帆风顺,环境不同,文化不同,她选择去积极适应。她先后担任过不同公司的咨询顾问、拓展总监和总经理,走访了许多地方,考察了中国的投资机会。“如果你很喜欢,就不会觉得辛苦,工作也可以是一件去享受的事情。肯定会有很多不顺利,不如意,可能期望值太高。从文化上来说,我们这种人是最好的桥梁作用。而且我一直是在大的跨国公司工作,不能说在中国做这些事好与不好,也不能说在国外好与不好,只是做法不一样。我们是很好的调和剂作用。”

她甚至重拾起主持的行当。“对我来说,《对话》栏目是‘票友’的行为。我不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主持人,从职业到教育,我都是学商的,希望在这方面有更大发展,做节目就好似一个‘爱好’。”她周末去电视台录影,平常仍然做她的业务拓展,主持节目好似去上课,直接向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家讨教。镁光灯一开, 她仿佛都听得见自己脑细胞在噼里啪啦地跳跃。而因为不“专业”,她也少了份标准式的电视腔,更随性,观众半夜守着这个叫《对话》的节目,喜欢看她侃侃而谈,观众的热情让电视台都惊讶。

她笑嘻嘻地讲,幸好我化妆和不化妆看起来不太一样,所以即使上街,也不会轻易被人认出来。只想做一份心爱的工作,那些虚名,无所谓。“我怕成为完全的一个公众人物。工作之外,自由回归自我,是很重要的。”

去年,她出任星空传媒(中国)首席运营官(COO),和主持生涯暂做告别。“我的兴趣始终在管理上,而让我魂牵梦绕的也始终是传媒业。我觉得生活中想做的事情,一定会找时间去做。我会有计划,但有太多变化是你不能左右的,如果你定了50岁、60岁要做什么,很多情况会改变。所以我的计划一般是三五年,最起码往下想三年。我会在这里好好做,之后再定些别的目标。”

我只怕失去生活的触角

“你会把自己看做女强人吗?”

她一皱眉,“千万别这么说,‘女强人’,听起来太剽悍了。”

小时候,她曾经不爱穿裙子,大步走路,又剪短发,天天在外面打球,“我妈妈总是在后面说,步子小一些!走路慢一些!Be a lady!我想她是有点担心我完全没有女孩子的样子吧。”而现在,她留着半长的卷发,挑成棕色,举手投足,都是妩媚姿态。“反而现在年纪大一些,会体会生活,会去做一个女人。父母年纪大了,为人女,为人妻,没有必要总是那么强悍,那么强大,可以‘示弱’,可以更加率性、更本性。”

当年决定从美国回来,也因为,她想家,想醋熘土豆丝的味道。“我是家中的独女,离家一定要近一些。我很传统,小时候爸爸妈妈这样照顾我,是时候我去照顾他们了。”她也想过,是否把父母接到美国去,又怕他们不适应或者不开心。“在美国十年,有点孤单。父母是真正关爱你的人,不要要求太多,身边有几个在乎你的人就够了。现在觉得,即使我这样的年龄,还是可以去向父母撒娇,那是非常大的生活乐趣,我父母也很喜欢。和家里人平等聊天,用肢体去表达爱,比如我见到妈妈会去抱她,离开时会去亲她,很亲密。”

成家的时候在美国,到现在,已经和丈夫走过十多年,“我们就是知根知底”。回到家,她不再是COO,把雷厉风行的一面关在门外,完全回归那一个舒服的自己,甚至不用坚强。“细节才是最重要的。爱情是生活的一种平衡,亲情、爱情、友情都是生活的平衡,是真实的生活,努力工作一方面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更能够投入这三种感情。对我来说,爱情重要,亲情、友情同样重要,爱情只是很多感情中的一部分。”

幸福就是,昏天黑地连着看电影,无意中说有些冷,丈夫就默默递来毯子。或者是,周末时候和父母一起下馆子,四方的桌子,正好团团圆圆满座,吃着上一顿,一起计划下一顿。也或者举家一起去希腊旅游,她包办所有事项,网上查好所有资料又打印成中英文双语,在出租车上读给大家听注意事项,又得意洋洋听他们赞叹,“没你真的不能玩那么多地方”,一起回家看美丽的照片笑作一团。

工作和生活,她并不想真正划一条界限。“到现在的位置,我不可能到时间就把手机关了。但如果生活中我一定要做的事情,不管多忙,我都不会简单选择放弃了。” 而生活的乐趣,是可以去做按摩,去逛街,在小巷子里找到一家有趣的店,讨价还价拿下心爱的衣服。“到上海工作后,我从来没去过大商场。去恒隆,并不是买不起,可是完全就没有那种乐趣。世界很大,很多东西不知道,想去体验的话,有很大的体验空间;如果一切得到的太容易,就会失去触角和敏感。”

说到自己的50岁,她眯起眼睛来笑。“我觉得自己现在和20多岁的时候心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最大的奢望自己能做一个知足的人,能一直保持一种敏锐。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