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漫天飞的2006大众文化
2006-12-23 07:11:11
来源:星星生活

选秀伴随着恶搞,从2006年初到年尾,填满了人们的视听。回顾2006年的大众文化,不能不提“选秀”、“恶搞”这两大关键词,而从中折射出的娱乐化倾向,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

**一夜成名不再是梦 选秀成“造星运动”

2005年“超女”的异军突起,使得选秀热在2006年继续升温。选秀节目迅速蔓延,一批电视选秀节目在荧屏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吸引着大众的眼球,甚至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一些人纷纷从寂寂无名迅速地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众娱乐明星。

不可否认,选秀为一些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但任何选秀桂冠只有一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过前几名,更多的参与者成了选秀名利场“金字塔”的底座。一场场选秀跟下来,赛前培训、奔赴各地赛场、化妆、拉票、吃住等耗资不菲,有一些家庭为支持自己的小孩参加选秀近乎倾家荡产。同时,荧屏上的同质化现象也受到人们的诟病。目前各种选秀节目大多形式雷同、一哄而上,难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有专家指出,电视选秀节目娱乐化元素较多,观众看起来感觉轻松愉快,固然可以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但选秀所蕴含的诸如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私欲膨胀等价值取向,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导向。

**从大片、名人到文化经典 恶搞渐至“无所不搞”

2006年岁末,张艺谋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掀起又一轮放映狂潮,与此同时,网络上对该片的恶搞也热闹非常。某网页上大书标题:“满城尽带黄金甲,网络皆是恶搞族”。其中最着名的当属胡戈的恶搞短片《满城尽是加班族》,也正是他,在2006年初以对《无极》的恶搞开启了“恶搞年”。

有趣的是,年初陈凯歌曾面对恶搞大怒,年末张艺谋面对恶搞则只是哈哈一笑:“恶搞只要没有危及影片版权、主创权益的话,我们的态度是大家开心就好”。

然而,有一些恶搞却无法让人如此释怀,那就是对红色经典和民族文化经典的恶搞。在网络恶搞短片里,《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成了做明星梦、希望“走穴”挣大钱的富家子弟。《红楼梦》则被人恶搞成了“林妹妹穿三点式、宝姐姐陷入婚外恋”的现代搞笑版。对这类恶搞,人们有理由予以谴责。

网上恶搞还蔓延到了网下现实生活,商业恶搞大行其道。一些恶搞者看到了商标抢注的利益,“爱戴”牌安全套、“姚明”牌卫生巾纷纷出笼。谢霆锋红极一时,谐音商标“泻停封”被痢疾药抢注。伟大的诗人屈原竟然成了某猪饲料的“品牌代言人”,还有打着鲁迅旗号来卖的某某臭豆腐等等。

恶搞从恶搞大片、名人而渐至“无所不搞”,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心理底线、感情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恶搞一开始还令人有几分新奇,但愈演愈烈,就让人恶心甚至担心了。

**泛娱乐化值得反思 娱乐不应成“集体狂欢”

围绕一时风行的文化娱乐现象,专家学者纷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有学者看到了其中积极的一面,主张用宽容的心态面对。有专家认为,娱乐和娱乐精神本身并非坏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和稳定的产物,人们可以在和谐和宽容的氛围下,更加轻松和多维度地思考问题。更多专家学者则对泛娱乐化倾向忧心忡忡。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认为,当前文艺创作中本就存在着“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庸俗而不典雅”的状况,选秀和恶搞风行对此可谓“火上浇油”。

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余隆指出,选秀和恶搞加剧了目前娱乐化泛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些苍白的严肃文化更加萎缩,而原本就已呈强势的娱乐文化更加失控。他认为,不能让娱乐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对目前文化生活过度娱乐化也很担忧,他认为,让娱乐氛围充斥文化界,将会带来社会文化的退步,使民族的人文精神出现断裂,使艺术变得浅薄、庸俗。

有专家认为,我们并不否认个性化的自由表达,我们只是说,不应该让娱乐过度泛化、无序化,并成为众声喧哗的“集体狂欢”,因为这实在不足以诞生真正有原创意味的思想。

专家建议,对于恶搞,光痛心疾首地责难显然没用。健全相关法规的同时,做正面有效的引导才是正途。为此,要积极倡导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明的交流原则,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行,发扬精神守护的自觉意识。(刘文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