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女人黄河边说沧桑
2006-12-23 07:07:28
来源:星星生活

/**图1、80多岁的老人,眼中看到了什么(资料图片);图2、黄河岸边的困惑:黄河还能活几年?(新华社)**/

星星生活记者陈湘编译报导/ 黄河岸边,世世代代住着许许多多老实巴交的农民,年复一年都这么过,如今外面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和他们好像关系不大,不过她们却有资格来谈论中国几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前不久,《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驻中国记者吉姆・亚德利(Jim Yardley)在陕西农村的采访报导。侧重报导了住在黄河边上的两名“小脚女人”眼中看到的中国社会变动的缩影:缠小脚、红军解放小脚、躲战乱、大跃进伴随饥荒、文革杀人和改革开放:村里年轻人都进城和看到了外国人・・・・・・

**妈妈说扎小脚是妇德

她们分别名叫王在半(Zaiban,音译)和吴秀珍(Xiuzhen,音译),今年分别是84和83岁,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她们的脚也算得上是历史文物了。如今在中国,她们是为数不多,生长在仍然流行缠足时代的传统女性。

依据中国的古老传统,女人扎小脚,是找夫家的首要前提。传说,“三寸金莲”和“弱不禁风”曾经是中国男人眼中的美女标准。想要拥有三寸金莲,必须在三四岁开始扎小脚,过程相当痛苦,所以脚小的女子代表她有契苦耐劳的美德,因此可以嫁到更好的夫家,对她们而言,这是追求幸福的一个手段。小脚成为评断女子美丽与一生幸福的标准。

而王老太太和吴老太太小时候扎了脚,从此就以这样的孱弱之身活了下来。她们比自己的丈夫更“命长”,她们的一生中,经历了内战、大饥荒以及毛泽东时代荒唐可笑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实验。王老太太h,她15岁时就结婚了。当问起她的脚时,她笑了起来,脱下蓝色的拖鞋,像旋转门一样晃起她的脚来。她h:“我5岁时就包了脚。那时候,如果不包脚,就嫁不出去。这都是我小时候,我妈告诉我的。”王老太太还说:“小脚女人,人家看了就是好媳妇。”

现在,这双小脚对她来说,也只是自己的脚而已了。她h:“它们不会脱皮,也不痛。但是,骨头已经断了。”

**红军来解放小脚

闲着的时候,她们就坐在在黄河岸边,一起聊天,一边观看河景。河水是土黄色的,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小山丘,布满乱石。下游工厂冒出的浓烟缓缓地升起,在空中一圈圈的,慢慢地消散开去。

王老太太用一件白衣裹着头。吴老太太饱经风霜的脸上围着一块蓝布毛巾。她们,还有她们的祖先,原先世世代代生活在现在属陕西省神木市郊的山区小村里。王老太太和吴老太太的大半生都像当地的同一辈农民一样,居住在孤独中,从来没远离过她们的山村。

她记得,1933年时,共产党的红军来了,神木一带成了他们的根据地,他们开始禁止像包小脚等一类旧传统风俗。她回忆h:“我12岁时,停止了包小脚了。”这是为什么她的脚要比其他同年女子又大一点。“后来毛主席来了,就不再允许扎小脚了。”

**怕国民党兵脸都抹上灰

她们的年轻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毛泽东领导的反政府的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的政府军之间的内战几乎毁掉了她们。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担心国民党士兵闯进家门。一些人家就把盆子装满粪水,放在房里,士兵闻到房里那么臭气熏天,还担心染上病,就不会敢进屋了。当时父母们最担心的是,家里的女儿会被那些士兵强暴。

王老太太回忆h:“没有任何一家父母想把长大的闺女留在家里。听说国民党士兵一到神木来了,年轻的女孩都往山里逃,剪短头发,把脸都抹上锅灰。”

**毛泽东是救星和灾星

对她们来说,毛泽东永远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是解救她们的一名伟人,而不是暴君。但是,毛泽东最终又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和混乱,也在她们记忆中留下一道道痕迹。1958年到1960年之间,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全中国近3,000万人饥荒而死。

王老太太回忆h:“当时,我们这里成了一个很大的公社。几个不同村子的人都在一起契饭。”接下来的很多日子,她们就要靠契野菜充饥。她h:“虽然,村子里没有人饿死,但是,有人因为太饿,染上疾病,没法治,最后也死了。”

再后来,是文化大革命,“打倒走资派”的口号响遍了全中国。王老太太h:“当年给村里人带来的危险,就是红卫兵和造反派们把所有地主都带到悬崖边,把他们推下去了。”

那些理想主义的运动,就像一阵阵风暴吹过去了。她们两人好好地活了下来,不过现在她们生活在孤独中。近年来,乾旱迫使她们离开陕西山区,移居到了内蒙古黄河边上的这座小村庄里。她们闲不住,平日里还做些回收香烟盒或者其他废旧物品的事,有时还帮助干农活。她们这一辈子,既是寡妇、母亲和奶奶,也一直是农民,还是某种形式的杂工。

**外国人模样不一样

一天傍晚的时候,来了一小批外国人,吴老太太对来访的这群陌生人h:“你们模样看起来有点不一样。”王老太太听不清楚他们的外国话,对他们大喊:“我快聋了!”

吴老太太问一名摄像师:“你住在哪儿?”

“美国。”

吴老太太想了想h:“那很远啊。”

对于这两位女性来h,当中国从1978年起向世界开放时,她们并没有太大变化的感觉。自那以来,全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惊人经济成长。不过这对两位老人来h,依然没有什么太不一样的感受。她们眼里看到的只是一年年的乾旱,最终,过不下去了,不得不背井离乡,搬离这个小山村。

**都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做工

王老太太的儿子在早几年前就离开了山村,在西部内蒙古乌海市的老石旦发现了这片河边的土地,决定把家搬来。于是家里人一个接着一个来到,最后全家人到搬来这里了。现在,靠她儿子养着全家9口人。

老石旦是个落后的小村,破旧的砖房,土堆的马房和泥土路。文革期间,老石旦曾经是上山下乡知青居住的地方。在村里住了30多年的高振林(Gao Zhenlin,音译)回忆起这些知青时h:“他们什么也不会做。他们不知道怎么干农活。”

但是,文革一结束,那些城市孩子马上就离开这里,回城市去了。如今,农村孩子也纷纷往各个城市涌,全中国有超过1.5亿名进城的民工。像老石旦这样的村子,在渐渐地老死。不过,老石旦因为靠着河流,成为了一个外来人移居的地方。村子现在有90多户人家,来自7个省。所有人家都在种植玉米。

到了晚上,年轻人穿上衬衫,在家看电视。老人家们来到河边,坐坐聊聊,也是一种娱乐和打发自己。

王老太太h:“我们家的房子不是很好。我们喜欢到这里来看河。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也来到河边。”王老太太用一个尼龙袜子里装了些黄瓜来,那是她儿子让她带来的,分给众人。

吴老太太的丈夫3年前过世了,不过,她们的大家庭还有3个儿子,2个女儿和17个孙子女。吴老太太h:“自从我们来到这里,生活还不错。但是,还是要下地干活,很辛苦。年纪那么大了,还要做工,也是够受的。”

聊起这些,她们心里特别烦。不过,她们很快就让这个郁闷的时刻过去了。王老太太和吴老太太先后站起来,开始回家契晚饭。这两名扎过脚但后来又不再扎脚的女人边走边说笑,至少,她们可以为自己漫长一生中的这个改变,感到欣慰。

用王老太太的话h:“以前,女人没什么地位,男人想骂就骂,想打就打。现在,女人也是人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