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中国情结
2007-03-28 22:00:43
来源:星星生活

(希拉克在扬州博物馆观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

法国总统希拉克3月11日宣布,他将不会在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竞选连任。这位年届74岁、在政坛上纵横捭阖40余年的法国领导人即将告别政治舞台。同当代世界上众多的政治家相比,中国公众对希拉克似乎有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位法国政治家长期以来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以及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感情。

希拉克究竟有多少次访华,似乎没几个人能计算清楚。早在1978年,西安的兵马俑还在发掘之中,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就参观了这一文明遗迹,并且成了“世界第八奇迹”的“始作俑者”。这位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不仅可以用法语即兴背诵唐诗,还能默写出中国朝代纪年表,甚至准确地判断中国青铜器的历史年代。

与戴高乐在西方阵营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一样,希拉克所代表的法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拒绝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与美国联署批评中国的国家……

对于希拉克的这种“中国情结”,凡是从事对法工作的人都会有亲身的体验。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1998-2003)吴建民和新华社前驻巴黎分社社长沈孝泉为读者讲述了希拉克的中国故事。

回想起1999年10月底陪同江主席造访碧蒂城堡,吴建民大使如今依然记忆犹新“。那可是希拉克私宅第一次接待外国元首。”壁炉早就生起了火,木柴在炉膛里“噼啵”作响,宾主男女分开,各坐在壁炉两边。主席夫妇与总统夫妇先在客厅里喝了点开胃酒,随后进了餐厅。希拉克把主席夫人王冶坪让到他的右手侧,还彬彬有礼地为她拉出椅子。

可是,刚刚坐定,男主人却大步流星走出了餐厅。吴大使正在纳闷,身高1米90的希拉克手里夹着一个小包,回到了王冶坪旁边,轻轻地把它放在了主席夫人的身后。这短短十几秒发生的一幕,令吴大使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刚才客厅里的场景── 一名中国护士特意在主席夫人腰后放了一个靠垫。

其实希拉克一看就明白了。不过身为总统,他没有去喊服务员,而是自己亲自把靠垫取来了。目睹了这一切,其实江主席也很感动,后来他还几次向吴大使提到了此事。

为了感谢江主席夫妇访问他的家乡,希拉克要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表达欢迎之情。希拉克向江主席透露,他准备在国宴上引用杜甫《客至》中的一行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能挑中这句诗,的确显示了希拉克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非同一般,”吴大使告诉记者,“这一点,又在12个月后令人吃惊地得到了证实”。

2000年10月,希拉克造访了江主席的故乡扬州。在江主席的非正式晚宴上,法国总统提出要看一下大运河,由此也引起了关于隋朝兴衰的议论。席间有人问:“隋朝有几个皇帝?”中方一位同志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隋文帝和隋炀帝。”

翻译把“答案”传到希拉克耳中,他听了立即纠正说:“不,是三个。”那位同志不服气,仍坚持说:“是两个。”希拉克寸步不让,重复了一遍:“不,是三个。最后一个是恭帝,在位时间是607到608年,李渊是摄政王。”

令在座的吴大使震惊的是,希拉克不仅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而且,恭帝的“恭”字和“李渊”这两个字的发音竟然非常之准。这时江主席插话了:“不用争了,我看我们在座的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希拉克总统。”

第二天早上,江主席对他说:“昨天晚上我回去查了一下,您说对了,隋朝是有三个皇帝,第三个是恭帝……”希拉克则颇为得意:“当然是我对了。”他的语气容不得丝毫怀疑。

据吴大使介绍,希拉克与江主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与胡锦涛主席也同样常有电话往来。即使在2001年11月胡锦涛作为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访法,希拉克也亲自在总统府为他举行了宴会。“那一次的规格实际上就是国宴。”

2003年3月18日,在胡锦涛当选为中国国家主席之后,希拉克马上打来电话表示了祝贺,同时,他也再次向中国国家元首发出了参加八国集团南北对话的口头邀请。按照过去的惯例,中国都是不参加的。当时国内也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八国集团是“富国俱乐部”,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该去。

然而中国驻法使馆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国内最终做出了赴会决定。不过与此同时,吴大使也接到了外交部的一条指示:对话会上发言的人很多,能否与法国方面取得联系,把胡主席的发言安排得早一点。毕竟,这是胡主席第一次出席此类会议。

于是,吴大使马上找到了希拉克的大顾问,后者也迅速向总统作了汇报。没想到,希拉克不仅非常高兴,而且当场拍了板:“胡主席第一个发言。”2003年6月1日,胡主席从瑞士洛桑乘船抵达法国埃维昂。作为东道主,希拉克提前十分钟到了码头去迎接。

一天的会议结束,胡锦涛主席又与美国总统布什另外举行了一次会谈。此时吴大使就在楼下等候,准备胡主席会谈完毕一起坐车到码头再返回洛桑。不料希拉克走了过来,他问大使:“胡主席还没走吗?”大使告诉他还没走。他又说:“那我就陪你一起等,我在这为胡主席送行。”

没过多久,工作人员过来告知,胡主席的会谈就要结束了。不过等了很久也没见到主席。后来才得知,原来饭店里有两个电梯,胡主席已经从另一个电梯下了楼,那附近正好是车队,已经把他送走了。

可是希拉克还在等着呢。吴大使马上来到他面前:“总统先生对不起,胡主席从旁边那个电梯下来的,他已经走了。”没想到希拉克问道:“车队已经走了,那你怎么办?”

实际上从饭店到码头还有几公里的路程,必须要坐车才能赶上胡主席的那班摆渡船。如果步行,那肯定是要误事的。吴大使还在犹豫,希拉克已亲自跑了出去,挥手拦下一辆车:“马上把吴大使送到码头去。”大使立刻上了车,抵达码头时,恰好赶上胡主席的船还没有开。

希拉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着迷在巴黎是人人皆知的。1997年5月,希拉克总统访问中国,希拉克会见了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会见时,马承源把自己的专着《中国青铜器全集》前14本赠送给希拉克。

希拉克在翻看这部着作时,见到一幅夏代青铜器的照片,他问马承源:“这是不是二里头文化三期的青铜器?”接着,希拉克又说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的时间──大约3600多年前。希拉克对青铜器的了解程度令马承源惊愕不已。两年之后,希拉克在巴黎再次见到了马承源,他们之间两个小时的谈话还是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开始的。

2000年12月巴黎举办了“中国考古发现展”,希拉克参观了这个被认为是“法中文化交流的经典之作”的展览盛会。他走到秦始皇兵马俑前对中方陪同人员说,“我很荣幸成为最早参观这一奇迹的外国人之一。那是1978年,也就是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前一年。其后,我去过好几次,其中一次是与邓小平先生一同参观的。”

1998年7月,当时担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的韩伟先生访问巴黎时,希拉克在总统府特意会见了他。希拉克与韩伟促膝交谈,详细询问了有关西安北郊汉墓的发掘工作进展情况,他还提出了至今为什么不能发掘秦始皇陵、陵墓下是否有城墙、秦国凤翔和西陵芷阳东陵的具体位置等十分专业的问题。

韩伟作为一名考古学者对于希拉克渊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感到十分惊讶。数年后,已经退休的韩伟回忆起与希拉克总统的交往时感慨地说:“我钦佩他的个人魅力,更欣赏他作为一个西方政治家对东方文明的深刻理解。”

希拉克对中国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并非偶然。这和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审视法国与中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是分不开的。当年,戴高乐将军高瞻远瞩,在西方各国中率先采取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希拉克作为戴高乐主义的继承人始终对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他同中国领导人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上世纪70年代,他曾以政府首脑的身份在巴黎接待过当时担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的正式访问。

2004年金秋时节,希拉克总统第三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他第一次访问邓小平的故乡四川。提起四川,谙熟中国文化的希拉克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他说:“我知道,四川可能是李白的出生地,杜甫也曾在成都居住。杜甫草堂,这个地名真是令人激动。”

在成都参观过程中,他说,2000多年前,聪明的巴蜀人就找到了治理水患的办法,成都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这里很久以前就存在着堪与中国中原文明媲美的优秀文化。为了表达自己的兴奋心情,他引用李白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也许正是希拉克的这种强烈的“中国情结”推动了中法两国决定举办大型文化年活动。2003年,在法国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中国文化年”,2004年在中国也举办了同样规模的“法国文化年”。

积极促进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西方政治家为数不少,但是像希拉克那样谙熟中国历史文化、怀有浓厚“中国情结”的人却不多见。毫无疑问,希拉克在中法关系发展史上必然会占据一个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推崇和追求也必然会给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开拓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节选自环球杂志,作者刘新宇、沈孝泉)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