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华的跨国分居岁月
2007-05-28 22:40:50
来源:星星生活

(日前,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曲苑杂坛”走进加拿大,出访团体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带队,九位国家一级演员领衔表演,中国十佳主持人汪文华主持,演出节目精彩纷呈,好评如潮,展现出中国传统曲艺杂技艺术的多姿多彩。但有多少人知道,汪文华与丈夫为了事业,“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分居16年,这期间隐藏着多少艰辛?)

■文/黄胜利

汪文华,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和制片人,她主持的《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是央视的名牌栏目,一直颇受观众喜爱。集导演、制片人和主持人于一身的她,多次荣获“金话筒”奖和“全国十佳制片人”荣誉称号。

**夫妻协议:出国后你一定得回来

据婚姻与家庭杂志透露,1983年,汪文华从武汉军区调到北京空政文工团,担任曲艺演员。清秀美丽的她多才多艺,很快就在团里初露峥嵘。不久,在朋友介绍下,汪文华与王建宁相识了。王建宁来自海滨城市大连,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国家教委工作。虽然父母都是部队里的高级干部,但王建宁为人低调,身上没有一点儿高干子弟的骄横和飞扬跋扈。汪文华对他很有好感。

经过接触,王建宁越发觉得汪文华不平凡。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普通家庭的她,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有一次,王建宁无意中听汪文华的好朋友说,汪文华还在武汉军区文工团时,为了拜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给他写了数十封信,还多次从武汉坐火车去东北登门拜访。

汪文华的诚恳打动了袁阔成,他终于答应收她为徒。那年春节,汪文华没有回家,她用那个月的6块钱津贴给袁老师买了几斤上等大米,来到他家里,请他教自己说评书。汪文华对事业的执著和虔诚,让同样很有事业心的王建宁对她越发心生爱慕。很快,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1985年春天,汪文华主播的18集评书《神州打擂》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长篇评书走上荧屏。王建宁打电话给父母,要他们收看这个节目。半个月后,他在电话里问父母:“你们觉得那个说书的女孩子怎么样?”两位老人对汪文华赞不绝口,说她博学多才,聪明漂亮,要是谁家能娶上这样的儿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王建宁自豪地告诉父母:“她叫汪文华,就是我的女朋友。”王家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年国庆节,汪文华和王建宁携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第二年,汪文华怀孕了,因为王建宁很忙,公公婆婆便从大连赶来照顾儿媳妇。说是照顾汪文华,其实汪文华反过来还要照顾他们。公公婆婆打过仗,身上有许多老伤,行动不利索。每天下班回到家,汪文华就挺着大肚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就在两位老人来到北京不久,公公就患上了腰部骨结核,在空军总医院住了3个多月,汪文华每天下班后就赶到家里,做好饭用保温杯装着送到医院,一勺一勺喂公公吃。

公公病愈后失去了正常听力,王建宁心疼妻子:“我父母来了反而加重了你的负担,你看是不是把他们送回大连去,然后我们请个保姆?” 汪文华表示反对:“为什么要把他们送走?我们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多热闹。你放心,我爱你,也会对你父母好的。”

1987年,汪文华和王建宁的女儿王可出生了。那时,王建宁在大学里进修,晚上还要在家里看书。孩子小爱哭闹,为了让丈夫静下心来学习,晚上,汪文华就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让孩子睡在摇篮里。等到王建宁学习结束后,她才抱着女儿回到卧室。

女儿满一岁时,汪文华从空政文工团转业到中央纪委工作。机关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生活也有规律,汪文华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家庭上,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1990年秋天,王建宁考上了去日本的公费留学,准备到那边攻读法律博士。想到自己一走就是两年,把家里的老老少少都抛给妻子,她柔弱的双肩何以能承受如此重负?王建宁决定放弃这次机会,而且他的父母也不赞成他出国。

汪文华何尝不希望丈夫能留在自己身边?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去外面闯,成就一番事业。她真诚地对丈夫说:“机会难得,不去你会后悔的。家里有我,你一切都可以放心。”想到身边一些夫妇一方出国后,过不了多久有的就离婚了,有的长期两地分居,汪文华又认真地对王建宁说:“你学成后可别待在日本不回来,那样我可不答应。”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让王建宁很感动。为了让汪文华吃下“定心丸”,王建宁主动与她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他学业一结束,就马上回来。一个月后,在汪文华依依惜别的泪光中,王建宁离妻别子,漂洋过海去了日本。

1991年,中央电视台《曲艺杂技》栏目招主持人,因为汪文华以前主播的《神州打擂》给台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亲自点将,邀请她加盟。能去中央台工作是汪文华的梦想,但想到丈夫不在身边,家里老老少少都要她照顾,而且做主持人肯定比在机关工作要忙得多,压力也大,汪文华有些犹豫不决。她打电话和丈夫商量,王建宁对她说:“机会难得,你就大胆地去吧。坚持一两年,等我回来就好了,我会全心全意支持你的工作。”丈夫的话让汪文华心里踏实了许多。就这样,汪文华走进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主持人生涯。

**互不妥协,分居岁月何时是尽头

汪文华进入《曲艺杂技》时,这个栏目的收视率很低,她和同事们一起,将这个栏目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彻底改造,改名为《曲苑杂坛》,并相继推出《洛桑学艺》《聪明的剧务》《新疆妹》等系列节目,《曲苑杂坛》收视率直线上升。汪文华以其清新、自然、流畅的主持风格和一脸颇具亲和力的微笑,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她微笑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酸涩和艰辛?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还有一大摊子家务在等着她。她从来没有在12点以前睡过觉,默默盼望丈夫能早日归来。每天睡觉前,她都要在日历上画一个圈,她知道,每画一个圈,离丈夫回国的时间又近了一天。时间一长,这些黑圈结成一张密密的网……

终于挨到了1993年。这年春天,王建宁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业,就在汪文华盼着他回国时,王建宁告诉她:“东京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以优厚的待遇聘请我,我打算在这边发展。” 汪文华一听就急了:“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忘了我们当初的协定吗?”王建宁的父母也生气了,要求儿子马上回来,王建宁没有同意。

汪文华和公公婆婆三天两头给王建宁打电话,非要他回来不可。在这种情况下,王建宁只得回来做安抚工作。见到丈夫的那一刻,汪文华忍不住流泪了:“不是我不理解你,而是我实在太难了。”母亲埋怨儿子:“文华的工作压力很大,也非常忙,还要照顾我们和孩子,她实在太不容易了。你一个大男人,把负担全抛给妻子,你还有没有责任心?”

妻子和母亲的话都在情在理,王建宁觉得家里确实需要自己。他歉意地对汪文华说:“我已经和那边签了两年的合同,不能毁约,你再辛苦两年,等合同一到期,我就回国。” 汪文华重重叹了口气:“早知如此,当初真不应该放你去日本。”

又是两年的等待和辛苦忙碌。这时候,汪文华身兼《曲苑杂坛》主持人、导演和制片三职,从策划选题到录制合成,她都得亲力亲为。此外,她还开辟了《电视书场》栏目,栏目组包括她在内只有4名工作人员,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同事们称她是一头天天负重的“电视骆驼”。

每天深夜从单位出来,走在静寂的街道上,看着街道两旁温暖的万家灯火,汪文华的眼里常常不由涌出酸涩的泪水……回到家,她多么想躺下来轻松一下,但孩子和老人等着她照顾,一大摊子家务等着她去打理,她不能把苦和累表露出来,因为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在日本,王建宁一心一意投入事业,他接连打赢了几起颇有影响的跨国经济官司,成了日本华人圈小有名气的律师。1996年合同期满后,王建宁决定继续留在那边工作。当他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汪文华时,汪文华心头的怒火顿时爆发了:“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你就在日本生活一辈子吧,永远都别回来了!”

王建宁知道自己这样做对妻子太残忍,几乎每天都给汪文华打电话,请求她的理解和支持。汪文华只问他一句话:“你什么时候回来?”其余的免谈。

这年暑假,汪文华带着女儿去日本与丈夫“谈判”。王建宁向妻子解释:“我在这里发展得很好,很多资源和关系都在这里,如果回到北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那样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会很茫然。” 汪文华觉得丈夫有些自私,只考虑自己,不替她和家着想,忍不住与他争吵了起来。夫妻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汪文华生气地带着女儿提前回国了。

此后,汪文华一接到丈夫的电话,就和他发生争吵,王建宁的父母也埋怨儿子。来自家人的压力让王建宁害怕给家里打电话,害怕妻子和父母催他回国。他索性很少给家里打电话,甚至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只在春节时才回来。

就这样,汪文华和丈夫处于半冷战状态,她甚至认为丈夫是因为不爱她和这个家的缘故,才固执地要待在日本。这样想着,她心里越发难受。

2000年5月,汪文华在外地出差,女儿在学校不小心把胳膊摔断了,夜里12点,汪文华下了飞机直接赶到医院。女儿哭着对她说:“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忙,我还给你添麻烦。” 汪文华的心头五味杂陈,因为丈夫长年不在身边,女儿过早地懂事和坚强,她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心酸。

那段时间,汪文华晚上在医院照顾女儿,第二天一早把脏衣服打成包带到单位,下班后回到家清洗脏衣服,做好饭后再送到医院去。她实在太苦太累了,但还得强打精神独自去面对……

得知女儿在医院住院,王建宁请假回来了。他和汪文华商量:“你是不是带着女儿到日本去定居?” 汪文华没好气地说:“我在北京有自己的工作,去日本能干什么?你就不能回来吗?”王建宁怕妻子再说他,赶紧岔开了话题。

王建宁在家的那几天,女儿形影不离地跟着他,生怕他跑了。一个星期后,王建宁要回日本了,女儿掰着指头算:“还要多久,爸爸才能再回来?”这一幕,令汪文华百感交集。相见时难别亦难,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她不知道他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品味孤独和寂寞,将分居岁月进行到底

对于丈夫迟迟不愿意回国,汪文华一直耿耿于怀。然而,怒火平息时,汪文华又常常思念丈夫,丈夫一个人背井离乡在日本,身边没有亲人,病了没有人照顾,还得承受工作的压力,他其实也不容易啊!

2002年秋天,汪文华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走出办公大楼,天上一轮明月顾影自怜。一阵秋风吹过,两片黄叶飘落到她身上,汪文华恍然想起,今天是中秋节。她飞快地往家里赶,一进家门,公公婆婆和女儿正坐在沙发上等她,茶几上摆着月饼和水果。眼前的一幕让汪文华鼻子发酸,她突然想起了远在日本的丈夫。此时此刻,她和公公婆婆、女儿在这边守着一轮明月,而丈夫在那边独自咀嚼着思乡的愁绪,她能体会他内心的寂寞……

第二天一大早,汪文华主动拨通了丈夫的电话。王建宁在电话里显得特别高兴:“昨天晚上,我梦见你和女儿,我们3个人坐在月亮下吃月饼……” 汪文华百感交集:“建宁,你一个人在那边,凡事都要小心,别让家里人牵挂你。”电话那边的王建宁无语凝噎……

其实这些年来,王建宁虽然不在汪文华身边,但他对家里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逢年过节、家人的生日,他都要寄来礼物……只是因为心中有气,汪文华忽略了丈夫对自己的好,对家人的关爱。丈夫之所以不愿意回来,不是因为他贪玩,也不是因为他想逃避家庭的责任,而是因为他确实适合在那边发展。丈夫说得对,他已经在那边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要他放弃,他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想到这里,汪文华彻底释然了,她在电话里告诉丈夫:“我想通了,你就安心地在那边工作吧,什么时候想回来了,你再回来。”王建宁哽咽着说:“谢谢你,文华,谢谢你能理解我。”

2003年暑假,汪文华带着女儿去日本探亲。王建宁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吃饭,汪文华亲自在厨房里忙碌,当他们看见汪文华时,都大吃一惊:“这不是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的主持人汪文华吗?这么有名的太太,建宁怎么从来没跟我们提起过?”吃饭时,朋友们说起了王建宁一个人在日本的不容易,劝汪文华来这边发展,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

也就在这时候,日本几家中文电视台听说汪文华来到了东京,慕名找上门来,盛情邀请她加盟。汪文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既然丈夫不愿意回国,那么她就带着女儿过来吧。汪文华告诉丈夫,这次回去办好那边的交接手续,她就带着女儿过来,彻底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

然而,真的要离开自己为之奋斗了十多年的《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汪文华内心有种深深的疼痛和不忍。中央电视台留下了她青春的足迹,见证了她成长的历程,怎么能说走就走啊!

听说汪文华要离开中央电视台去日本,台领导极力挽留她。许多观众也给她打电话、写信,要她留下来。汪文华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决定留下来。她在电话里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丈夫,王建宁善解人意地说:“我尊重你的选择。”

夫妻间的隔阂消除了,心态平和的汪文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她不仅是位出色的主持人,还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和优秀的母亲。公公婆婆与她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十多年,汪文华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他们,从没和他们红过脸。女儿在汪文华的教育下,性格开朗,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她的画作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小百花”书画大赛中荣获优秀奖;《托起明天的太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5年2月,王建宁回到北京过春节,蓦然发现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当初他离家去日本时,女儿才3岁,这些年来,他没有接送女儿上一次学,没有为她开过一次家长会,没有带她去过一次公园……是妻子呕心沥血地把她拉扯大。凝望着汪文华,他发现洗尽铅华的妻子憔悴了许多,她都是累的啊!从1990年离家到现在,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他为家里做过什么?王建宁终于明白,事业固然重要,但妻子和孩子也重要啊!

明白了这些,王建宁把事业的重心转向了国内,以便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而汪文华一有时间就带着女儿去日本,一家三口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2006年6月,王可要参加高考,王建宁提前请假回来陪女儿,他要尽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把对妻女的亏欠补回来。

汪文华和王建宁,这对在各自领域里取得了不俗成绩的精英,从1990年到现在,他们已经整整分居了16年。在漫漫的分居岁月里,汪文华对她和丈夫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生活别有一番感受:思念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现在的她不仅理解了思念,也学会了欣赏思念,学会了品味孤独和寂寞。爱,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两心相许、互道珍重也是爱,平平淡淡更是真。也许,因身与身的遥远,才会有心与心的贴近……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