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与西安事变(10)
2007-06-04 19:38:47
来源:星星生活

(蒋介石被捉后的第一个关押处;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安各界民众游行,拥护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抗日的爱国行动。)

作者:杨瀚(爱国名将杨虎城嫡孙,现侨居加拿大温哥华,星星生活经特别授权刊载《杨虎城大传》)

(文接上期)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去西安前确定的方针是,一方面建立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统一的政治军事机制,以稳定西安方面之军心并且实做好迎战之准备;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不采取南京对立的形式,促其变化。对蒋介石则是,“要求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所以周恩来到西安后,与张学良、杨虎城商谈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南京的“讨伐”和随着端纳的联络,与南京政府的谈判问题。

周恩来与张、杨商谈中,建议可以明确提出“保证蒋介石的安全”来稳定局势,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支持张、杨同南京政府接触联系。张、杨对周恩来所提出的建议与方针都表示赞同。

25.与两宋谈判

为了营救蒋介石,宋子文以私人身份于12月20日飞抵西安,张学良、杨虎城亲自到机场迎接。张学良告诉宋子文,西安方面已经拟好了谈判条件,准备与南京方面展开谈判。

宋子文在张的陪同下见到了蒋介石,并获准单独与蒋谈话。在西安期间,宋子文曾两次单独见蒋,向蒋递交了宋美龄、孔祥熙给蒋的信,报告了南京方面的情况。

宋子文日记披露:,“我单独拜见委员长。他甚为感动,失声大泣。我对其安慰,告诉他,彼并未蒙羞,相反,整个世界均在关心他,同情他。”

宋子文在西安没有多呆,21日就匆忙飞返南京。在飞机上他把蒋介石让他带回南京的手令拿出来一看,上面竟写的主要内容是“主张继续用武力威胁”。宋子文看后很气愤,得将手令撕碎,一边撕还一边说:“我们当做他(指蒋)是病人。”说着就把令纸屑从飞机上抛了下去了。

宋子文的西安之行非常重要也很成功。在西安他单独会见了蒋介石,了解到了蒋既怕死,又好面子做出种种姿态;想与张、杨谈判妥协又不愿直接出面;想用武力来压西安放他,又怕压急了危及自己生命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同时了解到张、杨和中共方面都希望通过政治谈判来处理西安事变的愿望。增强了他制止新的内战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信心与勇气,才有把蒋的手令撕毁的举动。

宋子文回到南京,即向宋美龄、孔祥熙报告了西安的情况。使以宋美龄为首的主和派坚定了排除干扰尽快与西安方面谈判的决心。宋美龄回忆称:“当时余对西安事变已具一种感想:譬之造屋,端纳既奠其基,子文已树柱壁,至上梁盖顶完成之工作,实为余无可旁贷之责任矣。”她决心立即飞陕完成最后的和平任务。宋子文回京的第二天,1936年12月22日,宋氏兄妹力排非议,率领端纳、蒋鼎文、戴笠、郭增恺等飞往西安,准备与西安方面进行认真的谈判。

宋美龄、宋子文一行12月22日飞到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均到机场迎接。张学良将南京来的这一行人士安置在了自己的公馆内住下。宋美龄稍事安顿后,就去看了近在咫尺但在另一栋楼房的蒋介石。

宋美龄回忆说:余入吾夫室时,彼惊呼曰:“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言既,愀然摇首,泪滑潸下。余强抑感情,持常态言曰:“我来视君耳。”蒋向宋诉说了被劫持的经过,开始还是作出坚持在“劫持中决不作任何承诺,因要求我勿以签订某种文件相劝”的姿态。

在宋美龄将国内,国际的形势以及外国政府的态度告诉蒋后,蒋介石转换了态度提出了两个谈判前提条件,一是他不直接出面,由宋子文、宋美龄代表他谈判;二是谈定的所有条件他都不签字,以领袖人格担保回南京后执行。

张、杨从大局出发同意了蒋的要求,正式谈判从12月23日上午开始。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同宋子文谈判。

在谈判时,鉴于张、杨是蒋的部下,就由周恩来代表他们提出六项条件:(一)停战,南京方面撤军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允许中共公开活动;(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

张、杨同意以此为基础谈判。宋子文表示个人同意,答应转告蒋介石。关于放蒋的条件,宋提出只要蒋下令撤兵,即应允回南京,到南京后再释放沈钧儒等七位爱国领袖。张、杨、周要求先撤兵,释放政治犯,蒋才可回南京。

23日下午四方继续进行谈判,宋子文根据蒋的意思对六项条件提出修改意见。

12月24日上午,四方继续进行谈判,宋美龄也参加了谈判。又经过一个上午的谈判,到中午基本结束,大致达成了如下协议:

(一)孔祥熙、宋子文组行政院,肃清亲日派。(二)中央军撤兵并调离西北。(三)蒋允许回后释放爱国领袖。(四)苏维埃、红军仍旧。两宋担保蒋停止“剿共”,并经张学良接济。抗战发动,红军再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五)开放政权,召集救国会议。(六)分批释放政治犯。(七)抗战发动,中共公开。(八)联俄,与英、美、法联络。(九)蒋回后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职。

对于放蒋的问题,两宋要求在蒋下令停战撤兵后即日回京,张表示同意,杨、周答应再考虑。

26.张杨起隙蒋获释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团结是西安事变的关键。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和事变之中,两人一直都是以一种同生死、共荣辱的心态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但自宋美龄到西安后,张对杨的态度起了变化。

宋氏兄妹到西安后,张将他们安排在自己家里住,朝夕相处,往来密切。张对杨开始摆起了长官的架子,在一些张、杨和宋氏兄妹都在的场合,张用英语与宋氏兄妹谈话,使杨无法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让杨非常尴尬。

12月24日上午谈判时,在未和杨商量的情况下,张抢先表态同意先放蒋回南京,使张之杨间对这个问题的分歧,直接表露给了谈判对手。

关于“放蒋”问题,张、杨还谈过几次。张说,蒋对他表示过几次,蒋是赞成我们主张的,但蒋不在南京,没有人能作主张,这关系到国策的变更,得在中央全会通过才行,不过只要蒋提出来,不会通不过。张还说,蒋屡次表示他以人格作保证,看来他不至于欺骗我们。杨对张说:“放蒋是一定的,你不要着急,看看下一步再说。”

24日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因为张学良主张立即放蒋介石回南京而发生激烈争吵。对于这次争执,杨没有向外人透露。而张却在与杨吵完后立即去告诉了宋子文。

宋子文在日记中说:“晚上,张告诉我,他与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杨指责称)“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张说他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他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他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杨大为不满地离去。”

12月25日,当张知道杨还坚持要有条件放蒋,就采取突然袭击的做法。下午三时过后,张打电话叫杨去他公馆。杨以为张改变了想法,兴冲冲去了张处。等杨赶到时,看到蒋已出门准备上汽车了。张只低声对杨说,现在就放他走。

当时事出突然,杨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与张决裂,将张和蒋都扣下来;另一是服从张的安排。杨虎城丝毫不了解张这两天背着他已多次与蒋宋策划离开西安计划的情况。

为了顾全和张的团结这个大局,选择了后者,没有与张争执,随张到机场去送蒋。不料到机场后,张突然给了杨一个手令:“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候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以杨虎臣代理余之职,即日。”

蒋介石一行到机场后,看到有2千多人的群众队伍聚集在那里(为了欢迎傅作义将军)。蒋见群众就紧张,还以为是要阻止他离开呢。一下车就对赶忙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我答应的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你们放心,假如以后不能实现,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我答应的你们的条件,我再重复一遍:(一)明令入关之部队于25日起调出潼关,从本日起,如再有内战发生,当由余个人负责。(二)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三)改组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纳抗日主张。(四)改变外交政策,实行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之国家。(五)释放上海各被捕领袖,即下令办理。(六)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两将军负其全责。”

12月25日下午4时,随着飞机马达的轰鸣,蒋介石离开了让他刻骨铭心永世不忘的西安,结束了14天的囚禁生活。张学良也送蒋离开了西安。当天是圣诞节,年仅37岁的少帅以他的自由与政治生命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宋美龄。为西安事变这场惊险大剧又拉开了新的一幕。

西安事变的发生,打破了蒋介石60天剿灭红军的美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促进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分化与新的组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牵动了国际大局。

14天的拘禁使蒋的气焰收敛,剿共计划泡汤,但未能改变他的根本阶级立场和政治品质。当张学良作为“罪人”到南京表示请罪时,一个报复他、报复杨虎城、报复西安爱国军民的阴谋也随之展开。

27. 请罪而获罪

杨虎城送走蒋介石后回到新城,同几个人谈了机场的情形,大家都反对这种轻率、危险的做法。不过蒋、张已走了,只好商量下一步的办法。杨说:“蒋的人格是不可靠的,万一张回不来该怎么办?”

不久,张又来电,叫放陈诚等人,还叫放被扣的中央飞机。有人主张不放走蒋系高级将领,让他们无形中成为人质,飞机也不放走。杨说:“我们做到仁至义尽,张叫放就全放了吧,看他的意思,我们不放,会给他在南京造成困难。”

12月26日下午,杨虎城分别拜会了所有被扣大员,向他们表示歉意,当晚举行宴会款待了他们。27日一早,陈诚等大员就离开了西安返回南京。下午,被扣飞机也离开了西安。

蒋介石一行25日晚住在了洛阳,蒋和宋美龄26日上午9时左右乘一架飞机在中午时分到达南京。张学良和宋子文乘另一架飞机后离开洛阳,下午到京。张学良致电杨虎城:“午后2时抵京,寓子文兄处,一切安善,请转告诸同志释念。学良,宥戍印。”

就在张感觉“一切安善”时,蒋介石已命陈布雷为他杜撰一篇题为《对张杨的训词》的文章,一定要赶在27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同时命戴笠对张下榻的宋公馆严加防范,限制张与外界的联系;他还通过宋子文暗示张要有认罪的表示。张就在到南京的当天,给蒋写了一封“请罪”的信,全文如下:

介公委座钧鉴: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犯纪律,不敬事件大罪。兹腼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委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警将来,凡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学良不文,不能尽意。区区愚忧。俯乞鉴察。专肃。

敬叩。
学良肃二十六日

张学良这封“请罪信”就成为了他永世不能脱罪的把柄,至今作为证据,保存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中。

(待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