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的银行经历(下)
2007-08-30 23:44:3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作者:谷青)(文接上期)David还有一点不好对Alice明说的是,对顾客而言,固定式利率按揭比开放式利率按揭更具有透明度。

看到David执意要做固定式利率按揭,Alice只好按顾客的要求办。David等到Alice在计算机上将续签他的按揭合同的手续全部办完,并从Alice那里拿到还本金的收据及还本金支票的复印件后,对Alice说:“麻烦你将按揭还款的明细表打印一份给我,去年你们银行的Gary给我做按揭时就给了我一份这个明细表。”David边说边把他带到银行的那份明细表拿给Alice看。

Alice一看那表,就明白David所言。她回答说:“没问题。”Alice说完就在计算机上打印,并把到打印机那里拿到的明细表交给David。

David接过Alice给的明细表,笑着说:“这就是我要亲自到银行来的目的。”

Alice见状说:“你用不着为此到银行跑一趟,我可以将这个表用传真寄给你。”

“是吗?往银行跑一趟也没关系,反正一年只跑这一次。”David支支吾吾地说道。其实,David亲自往银行跑一趟的目的是怕续签按揭合同的手续出了错,以后在电话里很难让银行改过来。上次按揭合同出了错,贷款经纪Gary不肯帮他改每周还款金额的事在他的记忆中仍恍然如昨。当然,这件事不好对Alice说,不能让人家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avid手里拿着Alice给的明细表,对Alice说了声再见后,转身离开银行。走出银行大门,David想起应该认真查看一下续签的按揭合同是否有问题。查看过程中突然发现还款明细表中第一次开始还款的日期与上一年按揭最后一次还款的日期为同一天。David相信是Alice搞错了,于是返回银行找Alice。

Alice见David去而复返,问道:“怎么了?”

“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个表中第一次还款的日期与去年按揭最后一次还款的日期为同一天,一天内收了两次还款,肯定是搞错了。”David回答说。

Alice看了一下David递过来的两个按揭合同的还款明细表,回到计算机前查看后说:“是我忘了把第一次开始还款的日期改过来。”说完后在计算机上作了修改,重新打印了一份明细表交给David。

David接过重新打印的明细表,与Alice道别后,走在路上就庆幸自己亲自往银行跑了一趟,要不然这样一个小错误打电话给银行改起来就没有今天这样容易了:打电话到银行有时找不到当事的贷款经纪;电话留言后,有时对方不给回电话。

David摇头晃脑、嘴上吹着口哨走在大街上,心里想着,尽管请了一个小时的假,来回的路上要花两个小时,这次往银行跑了一趟真值,还为自己的“远见卓识”暗自高兴。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David的第一次还款日期一到,他的下一个麻烦如影随形般地接踵而至。

第一次开始还款的日期过后,David发现开给银行还按揭本金的支票的钱没有从他的账上划走,每周还按揭的钱也没有从账上扣除。David拨通银行的电话找Alice。接电话的女士说,Alice在度假,并问David找Alice有什么事。David将情况向银行接电话的人作了说明。

“那你找Shelley吧,Alice度假期间由Shelley帮她照应她的客户。我先把Shelley的电话号码告诉你,然后再把你的电话转到Shelley那里,以便你以后给Shelley打电话时有她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人显得十分专业,细心周到。

David拿笔写下Shelley的电话后,听到转给Shelley的电话好长一段时间没人接。

于是David挂上电话,重新给银行拨号。这次接电话的是一个男声。David将情况作了说明后告知接电话的人:“我的贷款经纪Alice在度假,打电话给代管经纪Shelley,没人接。只好麻烦你给查一下,为什么还贷款的钱还没有从账上划走。”

接电话的人要David告知按揭账号和电话号码后说:“我帮你查一查,然后再打电话告诉你。”

David等了一个多小时后仍不见回音,就再次拨通了银行的电话,这次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士。David把情况再次作了说明,并强调:“我一小时前已给一个男士打过电话,他说查一查再给我回话,我等了一个多小时没有收到他的电话。”

“那个先生叫什么名字?”电话里问道。

David回答说:“因为他说要给我回电话,我就没有问他的名字。”

“那可能是梁先生,他今天不舒服,早点回家了。”电话里的女士柔声道。

David一听就有点不高兴,心想身体不舒服也应该把事情向其他人交代一下,让人家接着办,怎么好一声不吭就跑回家,让顾客白等呢。David对着电话说:“我对你们银行的服务质量十分怀疑,我这两年中跟你们银行只打了两次交道,但这两次交道中却出了三次错误。现在出了错找人纠正却找不到人,我对你们银行的服务很不满意。”

“我现在就把你的电话转给另外一个人帮你查查。”接电话的女士听到顾客在抱怨,立即把电话转到一个叫Kent的先生。

Kent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在电话里道歉。

David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不必道歉。”

“我是经理,我的下属出了错,我应该道歉。我会查一下,然后给你答复。” Kent在电话里态度诚恳地说。

一段时间后,David收到Kent的电话:“王先生,对不起,我查了我们银行的记录,没有发现你与我们银行续签的按揭合同。请问你是什么时侯与我们签的合同?”

尽管Kent在电话里的语气十分和蔼,但David听后仍然抑制不住对银行的不满:“我与你们银行续签的按揭合同怎么可能找不到!我这里有交给你们银行的还本金支票的复印件以及你们银行开给我的收据,还有每周还款金额、还款日期的明细表。”

“那麻烦你将那些东西传真给我。” Kent说。

David把有关续签按揭合同的证明用传真寄出后,立即给Kent打电话核实是否收到。

Kent在电话里回答说:“传真收到了,由此证明你确实与我们银行续签过按揭合同。我要查一查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你签过的按揭合同,然后给你答复。”

第二天,David收到Kent的电话答复:“对不起!王先生,我已查明是Alice在度假前将你续签的按揭合同晚了几天交给银行的按揭部门,现在我已找到你签过的按揭合同。我们准备立即履行合同。”

David心有不忿地说:“我早就担心这点,所以提前两个星期到你们银行续签按揭合同,没想到Alice还是晚了几天上交按揭合同。”

Kent一腔歉意地说:“对不起!王先生,这是我们的错,实在对不起。”

David在电话里听出Kent的诚意,想起“伸手不打笑脸人”的俗语,何况又不是Kent的错,没必要让Kent代人受过,于是说了声“没关系”,并对Kent表示感谢后放下了电话。

过了两天,David下班回家后收到银行的一封信。信中说,由于David逾期没有与银行续签按揭合同,银行单方面自动续签了按揭合同,按揭为六个月开放式,利率为8.25%(当时公布的利率为6.4%)。David读完信,感到忿忿不平,明明是你们银行的错,还要让我承担错误的责任。

收到银行信的第二天,David给银行的经理Kent打电话:“我昨天收到你们银行的信,说我没有按期与银行续签按揭合同,银行现已单方面自动续签了与我的按揭合同,按揭为六个月开放式,利率为8.25%。”

Kent回答说:“对不起!那封信是在我们上次谈话之前就寄出的。你不用管那封信,我们会按你续签的按揭合同重新寄给你一封信。另外,我还想说明一下的是,由于现在已过了你第一次付贷款的时间,我们在第二次收你的贷款付款时将两次付款一起收。我们先按银行单方面自动续签的按揭合同收你的贷款付款,在第三次收你的贷款付款时再改过来,到时按你续签的按揭合同收款。前两次收你的贷款付款多收了你107.58元,我们会将这多收的107.58元随后退还给你的。”

David听后大惑不解:“你们银行明知道出了错误,为什么不立即改过来,而是还要一错再错?”

Kent解释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计算机程序就是这样的,这个时侯不好改,只能在以后改。”

David忿然道:“没想到你们银行的计算机不是受人控制的。”

放下电话,David将最近两次与银行续签按揭合同的经历在脑子里回放了一遍。他发现,不知银行是有意还是无意,银行犯的错误对银行不利时,银行就会立即改过来;要是银行犯的错误对银行有利,或无所损害时,银行就不想改,或是延迟改正。

两个星期后,David接到银行的电话,向David核实家庭住址,以便将前两次多收的贷款付款107.58元退还给David。David说:“你直接把多收的钱转到我的银行账上去好了。”

银行的人回答说::“这样容易与你的贷款付款搞混淆,我们还是希望寄支票给你。”

又是一个问号在David脑海里浮动:这怎么就容易与我的贷款付款搞混淆,做事时注意一点不就行了吗?

当然,David没有把这种想法说给银行的人听,只是按银行的人的要求核实了家庭住址。

David在他的新按揭合同第一次付款开始后的第27天收到了银行多收的107.58元的退款支票。在那一段时间里,David严密地注视着他的银行账号上的活动情况,直到第三次付款,付款额回复到应该付的款额时才敢恢复到平常的心境。

随后,David收到银行的信,证实David已与银行签了一年固定式按揭合同,利率为5.65%。”

David在两年的时间内与他做按揭的银行只打了两次交道,而这两次交道中银行竟然出了三次错误,该银行在David身上的犯错率为150%,此等成绩足以荣登吉尼斯记录。更让David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银行明明知道出了错,但却不能立即纠正错误,非要等“一错再错”后才能纠正――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人却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

再者,要不是David与银行打交道的亲身经历他绝对不会相信,银行职员竟在如此重要的“金融重地”掉以轻心,“玩忽职守”,一错再错,他们在工作中的粗心大意达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