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提筋、手法治疗颈椎病
2007-10-22 16:22:07
来源:星星生活

颈椎病单纯发病的不多见,往往和颈肩综合征并发。临床上最多见有三种类型:即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其它还有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但不多见。

神经根型多表现为颈肩、上臂疼痛、手臂病,可有烧灼样、针刺样或触电样痛。上肢(手臂)沉重、乏力,部分病人一侧后头痛(帽状腱膜牵拉性炎症)。X-ray颈屈前凸或变直,锥间隙变窄,颈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有骨赘突向椎间孔,椎孔变小。

脊椎型为颈段脊椎受压,或脊椎前动脉受压,或可伴有神经根同时受压的混合型,特点是间歇性发作,时轻时重,早期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感、乏力、颤抖、行走困难,继而一侧或双侧上肢发麻、握力减弱。容易失落物品。可有便秘、排尿困难与尿贮留症状,亦可并发头痛、眼花、吞咽困难等症状。X-ray及CT检查:椎管相对狭窄,黄韧带变肥厚。

椎动脉型以眩晕为主。可伴有头痛、恶心、耳鸣、视力模糊、幻视、甚至发生猝倒,症状的出现与颈部活动有密切关系。可于转头时突然晕倒,而恢复颈部位置后症状随之消失。X-ray可见钩椎关节处骨赘向侧方突出。椎动脉造影有重要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美尼尔氏综合征很相似,不同的是后者以交感神经兴奋为特征,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刺激可诱发,但与颈部运动无关,属于中耳病。

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加拿大,许多人从事重体力长时间的劳动,头颈部僵持在一个姿势下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慢性、累积性劳损,使颈部肌肉韧带水肿、发炎(非特异性炎症)、纤维退变钙化、进一步产生颈椎退变、小关节紊乱有关。

持续性、累积性劳损最易损伤小肌肉群,因为它们是为维持一种劳动姿势的协调肌群,如上肢和头颈部的姿势维持,就需要这样一组肌群共同协调动作,即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颈颊肌、颈长肌、菱形肌及斜方肌一部分肌束。计算机工作者长时间低头工作,项韧带损伤,颈屈变直,帽状腱膜牵拉紧张(产生后头痛)。

颈椎病的检查确诊并不困难,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只要有上述的症状,就应该去做X-ray或CT检查确诊治疗。另外,体征检查可以查到枕外隆凸压痛、斜方肌和肩胛提肌起止点、肩胛骨内上角、肩胛内缘的大小菱形肌处有明显压痛点存在,头颈部活动受限。正常应该是前屈,下颌可触胸,后伸可望天花板,侧屈达30-40度,旋转40度。运动时点头痛或眩晕,病在环枕关节。屈伸痛,病在颈椎下段。旋转痛,病在环枢关节。其它如臂丛牵拉试验、血管试验、椎孔挤压试验为阳性。

中医治疗颈椎病多采取牵引、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采取点穴、提筋及特殊的手法治疗,尤其是从病变肌肉、筋膜入手,加之中药辨证治疗,一般都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无后遗症及副作用。中药以通督活血汤为主方:桂枝尖15.0 杭白勺30.0 粉葛根10.0 川芎12.0 鸡血藤9.0 生甘草9.0 鹿含草20.0 红枣5枚 生姜5片 鹿角片15.0 水煎黄酒送服。随证加减,如气阴两虚者,加入黄芪、丹参,阴虚肢冷加入附片,病重者还可加入虫类药,以加强活络通脉之功。

手法治疗多采用点压“合谷、曲池、小海、中府、肩井”等穴,压放“极泉”、揉压“大柱、新没”等等,配合热敷及牵引。只要手法得当,中药辨证贴切,有效率达95%以上,大部份病人可获痊愈。

咨询电话:(416)648 9737 王医生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