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景德镇
2007-12-04 21:32:56
来源:星星生活

大概到过景德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迷茫:现实中的景德镇与心目中的景德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游客到景德镇来,不就是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和文化吗?但景德镇满大街都是打着景德镇名号的外地生产的陶瓷。没有游客想买的陶瓷,留不住游客,景德镇的特色在哪里?

**景德镇在消失?

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但由于青花玲珑瓷是破坏性生产,全世界现在只有原光明瓷厂的一部分下岗职工在景德镇生产。随着这批工人年龄的不断增大,青花玲珑瓷生产技艺面临断档,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不但是青花玲珑,粉彩、青花斗彩、颜色釉以及拉坯等景德镇传统优势制瓷工艺,也都走到消失的边缘。”老艺人谭如成说,这些传统制瓷技艺的延续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不但传统技艺在景德镇慢慢消失,一些历史文化遗存也遭到破坏。弥漫在这座老城的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正在遭到城市建设的破坏。

**新格局在形成?

如今的景德镇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感觉一片茫然。各地到处打着“景德镇名人名瓷”横幅摆地摊巡展。“这根本不是景德镇的真实现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说,展销对景德镇的伤害很大,政府也很着急,但没有好的手段加以限制。

景德镇陶瓷馆馆长宁勤征说,随着社会的转型,景德镇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外界看不到真实的景德镇。但如果就此认为,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还不如以前,那就大错特错了。

景德镇为什么不以真面貌示人呢?黄康明表示,随便外人去评说,景德镇政府的态度是不争论。

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程云教授看来,之所以外人看不到真实的景德镇,是因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景德镇的高档艺术陶瓷,是不需要进入市场的。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黄水泉认为,实际上,如今的景德镇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各种现代陶艺、综合装饰、颜色釉等工艺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得到了张扬。这种个性与多元的状态正是现代社会的艺术特征。可是,社会对此知之甚少。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博士认为,景德镇正处在艰难的调整过程中,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目前的景德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发展,景德镇的优势还在。

**优势在哪里?

景德镇曾经是江西乃至中国的名片。景德镇在晋时称“新平”镇,在唐时称“昌南”镇,即CHINA的译音,而CHINA在英文中既是“瓷器”之意,也是“中国”之意。

国家旅游局曾这样评价景德镇: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的和仍然埋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古代瓷器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瓷业体系是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术民俗等构成的,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这个优势资源在景德镇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发挥出多大的经济效益。

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汪光武认为,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与特色是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创作能力、工匠纯手工制作。而目前政府很迷茫,正在试图进行大规模流水线的制造,这是在“扬短避长”,极有可能导致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彻底毁灭。

**景德镇难题

“景德镇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与创业环境的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由于仿冒侵权、职能部门不作为等问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不愿、也不敢做大产业规模,制约了景德镇的发展。

仿冒已经成为制约法兰瓷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因素。而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打击方面力度有限,导致了仿冒之风在景德镇愈演愈烈。刘远长说,充斥市场的低劣仿冒品,在损害“瓷都”声誉的同时,也使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消磨在一种对侵权担忧的阴影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说,一个艺术家可能耗费毕生的精力才能达到较高的创作境界,而仿冒行为对艺术家声誉的损害根本不是金钱所能衡量,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景德镇陶瓷商会副秘书长伍模科说,瓷博会给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的帮助十分有限。不但接不到订单,展出的新品还有被人仿冒的风险。因此,景德镇本地陶瓷企业都不太看好瓷博会,也很少有企业去参加。

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认为,目前,景德镇正处在产业调整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节选自中国经济时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