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三则新闻事件的相同内核
2007-12-20 02:56:3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卓子)时序进入西元西历的12月,不管你是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等一干信奉耶稣基督宗教的信徒,全体西方世界都在张灯结彩,庆贺节日假日的到来。

加拿大地处北美,但在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依旧被归纳到西方世界的阵容中去。12月的加拿大,各地的街头自然也充满节庆气氛。公共建筑公共广场上,千姿百态的节日灯饰,装点着大城小镇。各家各户的节日彩灯也慢慢地亮起来,红、绿、白,这三种传统中表示圣诞节的节日之色,举目可见。

还有那几乎被人遗忘的传统邮局,由于电话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好像只有在12月邮寄节日卡片的问候季节,我们才记得已经多日不打交道的邮局,其实一直都存在。邮寄圣诞卡片的生意,自然是火爆得一蹋糊涂。

当然,各式各样的商家更是使出全身解数。一进到12月,马上全力以赴展开促销活动,大肆招徕顾客,期望在他们一年当中最繁忙最重要的圣诞销售季节赢得金银满钵。甚至于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不动声色的高档珠宝首饰店也是如此。报纸、电视、电台,还有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充满形形色色的标榜节日特价的广告。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搬,准备好给亲朋好友的节日礼物,安心等待节日假期的到来。

一派祥和气氛,是不是?

但一到12月,吸引我眼球的第一则新闻是纪念蒙特利尔大屠杀(Montreal Massacre)。惨案发生在1989年12月6日。每年的12月6日,已经成为加拿大全国性的一个纪念日:“反对针对妇女暴力行为的国家纪念行动日”(National Day of Remembrance and Action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从1991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这个纪念日以来,迄今已经是年复一年的第17个年头了。

除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国军队与美国打过一仗之外,加拿大一直是一个从来没有遭受过战争蹂躏的国家,但你可有听过血腥悲惨的蒙特历尔大屠杀?

回溯历史事件,制造这场大惨案的凶犯是马克・勒皮(Marc LePine),正是他一个人一手制造的疯狂大屠杀,残害了14位女性的宝贵生命。

而这个国家纪念行动日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星期,第二则针对女性暴力并至死的真实新闻,就震撼了全体加拿大人的心,并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

12月10日,一名如花似玉的16岁加拿大少女阿各莎・帕惠尔(Aqsa Parvez),竟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暴力殴打,最终她死在父亲的拳头之下。

是的,谁都应该说,她是一位加拿大少女。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她也是一名穆斯林少女,因为戴还是不戴穆斯林宗教礼仪中要求的蒙面头巾,和她57岁的父亲穆罕默德・帕惠尔(Muhammad Parvez),发生衣服着装和宗教信仰上的冲突。

这不是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这样野蛮血腥的伦常悲剧,就发生在加拿大的密西沙加(Mississauga)。这不是发生在历史上任何其它时期,这样野蛮血腥的伦常悲剧,就发生在2007年的12月……

第三则新闻也发生在12月初,这则新闻与加拿大中文读者的心理距离更近,就是位于加拿大汉密尔顿市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中国留学生和其它国际学生的纠纷。

这次纠纷,和前两个事件不同,不涉及男性霸权和父权对女性的侵害,双方都是男性,实际上,双方也都是处在加拿大边缘弱势人群的国际留学生,但有一个内核,三则新闻是相似的,就是枪支或拳头所代表的暴力。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无论是网上的情感发泄,还是现实中的声援和行动,我们看到,在某些人的头脑中,那种“强者为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比枪支弹药,比拳头,比殴打中国留学生张驰的铝合金条更可怕。

为此,我相当推崇“白丝带运动”(White Ribbon Campaign,网址:www.whiteribbon.ca)。这个由加拿大男士于1991年发起的教育男性反对暴力的民间组织,目前已世界各地广泛展开运动。其宗旨是承诺不对妇女使用暴力;面对暴力,不宽容、不沉默。所有参加运动的男性都佩戴白丝带表示他们的誓言。“白丝带运动”的和平理性的理念,感人肺腑。

正如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科夫曼所言,暴力是全人类的问题,也只有依靠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