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罐疗善治中风及后遗症
2008-04-28 19:33:53
来源:星星生活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为主证。因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亦称“卒中”。古代文献又有称“厥证”、“偏枯”等名称者。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均归属中医的“中风”范畴–根据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及不同表现,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中风,也称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类为缺血性中风,也称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脑梗塞等。

中医认为,中风发生原因多以风、火、痰三者为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本病的形成,或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人中经络,痹阻气血;或因劳伤过度,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逆;或因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热内盛,风阳挟痰上逆,蒙蔽清窍;或因五志过极,暴怒伤肝,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等发为中风。若阴阳之气逆乱,发为闭证;若正气衰微,阴阳之气离决,发生脱证;若风、火、痰流窜经络,气血阻滞,则是经络失常现象。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各种脑血管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形成脑血栓、脑栓塞,均可诱发本病。

而中风后遗症有缺血和出血之分。基本可归纳为脑脉气血郁结痰阻,郁阻清阳之气,津液渗泄,为痰为饮,血亦脉之外而瘀蓄脑中,亦致津液血败,亦化为痰,因致痰互结,互为因果。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则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则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而痰浊瘀血又为正气亏虚所致。由于正气亏虚痰瘀阻络出现半身不遂,酸软无力,口眼歪斜,或语言障碍,或瘫肢疼痛等。

康盛堂罐疗师认为,真空罐疗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基本原则,是以滋养肝肾,调理阴阳,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回阳固脱及通经活络等整体手段来调整脑海的康复,从而带动肢体的康复,以达到上下并治,治脑与治肢并举的目的。具体来说,一方面以头、颈、肩及脊的有关穴位进行走罐及用梅花针施治来促进脑的康复;另一方面,在肢体阴阳经筋上进行治疗,如足少阴经筋等,分别用真空罐及针作点、线、面的逐一解结治疗,令其血络筋脉,全面畅通,促进肢体的康复。

曾有多位中风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肢体麻木,行动不便,舌强语謇等症状,经诊断后认为他们属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犯阳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才能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因此治疗时根据经脉循行路线,分别用罐及针取手足阳明经穴位,以达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之目的。同时随证配穴,如筋脉拘挛者取曲泽,大陵等穴位。经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有了明显的好转,思维清楚,肢体灵活,头晕及失眠症状也逐渐消失。(康盛堂电话:647-205-3996)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