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叫坐不叫好
2008-04-30 21:26:12
来源:星星生活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功夫之王》显然是部“出口转内销”的电影,虽然是中国自己的故事,主角也是中国演员,但由于导演、编剧等是美国人,所以《功夫之王》算是外国人理解的中国神话,中国观众在观看时会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偏差。也由此,《功夫之王》的票房虽然一路飘红,但异样的声音也不少,呈现典型“叫座不叫好”的态势。

观众不满意“打得不够”

成龙和李连杰的首度合作让人兴奋,但观众遗憾的也是时至今日,才看到两人的银幕合作,如今两人名气虽大,却已是面容苍老,身形也不似年轻时矫健,两人的对打,将醉拳、蛇形刁手、虎拳、螳螂拳、太极拳放到一块儿,相当漂亮,却遮不住暮气。

而且由于两人属于同一阵营,不是正派与反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打斗起来的化学反应似乎也弱了一些,虽然拳、脚、棍的变化多而快,令人目不暇接,但更多的是“表演赛”,成龙的动作里少了以往的戏谑和轻巧的闪转腾挪;李连杰的动作依然显示了武学厚重,但却比黄飞鸿时期多了严肃,少了些英武。此外,只有短短的7分钟也让观众看着实在不过瘾,感觉上是仓促收招,最后还站起来握握手说“哦,是兄弟啊”,不免有些滑稽。

“美猴王”形象欠佳

美猴王这个中国人心中的经典形象,在《功夫之王》中实在缺少审美,既没有六小龄童的灵性,也没有周星驰的桀骜,算不得多么成功。一脸端正之气的李连杰以45岁的年纪去演绎孙悟空,实在有些强人所难。李连杰演绎的孙悟空不仅扮相上不好看,动作上也缺少灵气。

影片的故事编得还算圆满,最后“一根猴毛”显示出编剧心思的精巧,但由于反面人物显而易见,结局都在预料之中,所以观众难以感觉到情节的跌宕起伏。也许能够串接起中国和西方人情感的,是影片对中国功夫和邵氏老片的致敬,经典功夫片的符号弥补了有些走样的中国神仙世界。

西方视角折射文化差异

对于熟识中国神话的中国观众来说,《功夫之王》的故事难免荒诞和幼稚。《功夫之王》要拍给不懂中国文化的美国人看,必须装载、传递中国元素,但是,在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导演的处理下,这些中国元素却需要中国观众去重新适应,因为它来自于一个陌生的视角。比如,影片中,连孙悟空的来历都要被重新普及一番;再比如为了刻意强调东方元素,让鲁彦等人从小酒馆一冲出去就是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让人有拼凑之感。

而由于文化的通畅,许多昭显中国智慧的段落,也只能点到为止,诸如水能穿石的修为境界、无形与有形的辩证等等,对于美国观众来说,这些话语神秘而玄虚,足够他们细细体味一阵,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只是老祖宗留下的精粹思想中的“浮言片语”而已。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