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该走得那么快的
2008-07-08 19:23:1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姚P)他走了?

他,我的表弟娄世魁,才不到七十,怎么会因心肌梗塞而在一夜间猝死?

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凭着他那俊秀的长相,在众多狂热的追求者中“海选”出一名比他小三岁的富家女孩陈以萱作为终身伴侣。随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娄凯。随后,他把儿子送到美国自费留学。随后,老夫妇俩申请移民,定居在旧金山。

按照俗话“男大三,金银山”的说法,他的这头婚姻将会给他招来不少财富。确实,作为一个“小户”资本家――绸布店老板的后代,他哪来那点资本送儿子出国,申请自己移民?这一切全是靠着“妻财”。

在为儿子选择高校时,他把眼光死盯住名牌大学。虽然现实没有完全如他所愿,但能进旧金山大学柏克利分校也算不错的了。

就这样,一家三口开始在富裕的美国过上并不富裕的生活。

世魁通过朋友的介绍在市立医院找到一份差使,在医院的实验室当名实验员。以萱的英语水准不低,在华人社区里担任基础英语的教学,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服务。夫妇两人的收入将近一半要供儿子的就读之需,剩下的精打细算也可应付生活开支。

他俩扳着指头掐算:还有几年他们的儿子可以完成学业。每当听到哪个朋友的子女毕业后获得几万年薪的时候,他俩就像看到春天的树枝上绽发出嫩芽一般,生命,显得如此年轻,如此地充满希望,前面的空间似乎无限宽广。

那次我到美国出差,顺便去他家探望,看到他俩在下班以后还要料理生活感到非常佩服。可世魁告诉我:国外的生活很简单,一周买次菜,厨房里有冷热水,各种设备齐备,洗衣、烘衣全用机器……

尽管他所说的那些条件如今在国内也很普遍了,但,对于一个星期买次菜我总觉得不太习惯。

“洋人不是讲究吃新鲜的吗?一个星期买次菜怎么可能新鲜呢?”

“他们的菜好,在冰柜里放一个星期没有问题。”

以萱不同意他的说法:“你不做菜当然没问题。我每次拿出有了黄叶的菜都得一瓣一瓣地修剪、漂洗,很费工夫的。”

“那是因为你的做法太保守。其实,菜上的淤泥不洗掉也没关系,他们连泥土都是经过消毒的。”

泥土也消过毒?没听说过,我这土包子自然没有发言权。记得几年前倒听说过美国的自来水龙头里可以放出牛奶,免费的。后来问了几个美国回来的人,都说从未享用过那种免费牛奶。

我突然感到世魁变得很陌生。

娄凯从小喜欢音乐,但世魁却坚持要他选读商科,他觉得只有经商才能够致富,才能够被称作是“成功人士”,而音乐纯属酒余饭后的消遣,没半点价值可言。

强人所难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娄凯对那些数字毫无兴趣,上课成了他最厌烦的事。下了课,他就直奔音像商店去找那些爱听的碟片。慢慢地,单听不过瘾了,什么演唱会、酒吧间,只要能图个痛快不管多少钱他都愿意花,反正伸手向家里要钱并不那么困难,只要他愿意抱着几本书去学校就行了。

在那物欲横流的环境里,他结识了不少同好,常在一起鬼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稍不留神很容易不自觉地步入深渊。出于好奇,他不仅流连忘返于脱衣舞厅,还和摇头丸、海洛英全都沾上了边。这一切,他的父母浑然不知。当他任性放纵自己时,双亲还以为他在图书馆里用功呢。

有一天,突然噩耗传来,把世魁夫妇推进了万丈深渊――娄凯在歌舞厅的斗殴事件中被几名越南少年连砍数刀,当场毙命!

华人团体纷纷提出抗议,要求严惩凶犯。而对于死者的父母来说,只剩下永久的痛。

更令他俩痛心的是:经警方调查,发生冲突的起因是娄凯和他的几个朋友主动寻衅,对方是在一让再让之后愤而拔刀才把娄凯刺死的。死者的咎由自取使众多声援者的同情心逐渐冷却。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

反思。割不断的反思。

从文革时生下娄凯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移植到了儿子身上。出国以后,家里最好的菜肴都留在他回家过周末时才吃,虽然好多次他说已经和朋友约好了在外面就餐……他俩过着每分钱都算着花的日子却毫无怨屈之感,因为一心想着要力所能及地为儿子提供所有条件,直等到他飞黄腾达的那一天。

如今呢?还在等什么?

传宗接代的观念始终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思维定向。如今,这一观念已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世魁意识到自己老了,真的老了!再也看不到春天的树枝上绽发出嫩芽,生命已不再如此年轻,如此充满希望,前面的空间也不再无限宽广了。

亲戚朋友的慰籍最多等同于一堆零食,可聊解寂寞,却无法果腹。“金银山”?已经完全完全不重要了,只要能把娄凯找回来就什么都有了。但这可能吗?

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全都财产,辛辛苦苦描画出来的那张蓝图都成了囚禁世魁的监狱,嘲讽他的笑料,他,几乎觉得自己心脏的跳动也是多余的。

多余的跳动终于停止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