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无法忍受西方偏见
2008-08-21 20:13:01
来源:星星生活

张朝阳算得上是21世纪中国时尚人物的代表。这名高调的企业家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创办并经营着中国两大互联网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网。上周,张朝阳在北京时尚的“兰会所”欢迎参加奥运狂欢的外国人,他当场宣布在奥运期间自己有份新职务:谈话节目主持人。

他说,当亲西藏的抗议人士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下扰火炬传递后,今年春季中国爆发反西方的激烈行为是完全合理的。当法国的火炬传递陷入不受控制的混乱局面后,他本人也呼吁对法国商品和媒体予以抵制。他说:“这一事件表明,当中国人被侵犯时,他们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情绪在中国大陆很普遍。然而我们本以为像张朝阳这样的人会有所不同:他是中国人所谓的“海龟”(海归)――指的是曾在海外生活的人。他们的人数正以每年数万的速度增长。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一旦归国,他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长久以来西方人一直认为,这支大军在把苹果ipod带回祖国的同时,也会把西方价值观输人到中国。海归派将作为桥梁,连通一个更开放、更自主。对西方更友好的中国。

今年春季的火炬传递用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的白日梦,西方各国愤怒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甚至比从未离开过本士的中国人拥有更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要弄清楚海归派的心态很困难,特别是他们所处的中国社会又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不过,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权威数据。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茨威格教授开展了一项研究,针对从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归国的留学生进行调查。茨威格说,数据显示,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亚于那些从未出过国的人。他们认为,无论对错,中国都是我的祖国”。

身为作家和商业顾问的吉姆.麦格雷戈经常接触海归,他说:“中国最富裕的人最反西方。”即便他们在星巴克缀饮卡布奇诺咖啡,或是在炫耀新买的别克车,但大部分人绝对不想把中国改造得像西方一样。他们的野心更大:让中国发展成他们心目中的伟大强国。海归中的领军人物并不热衷成为“现代派人士”――欧洲和美国人经常使用这一字眼作为“西方人士”的同义词。反之,富裕的年轻海归会强调自己是现代中国人。

“无法忍受西方偏见”

前几代海归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一个世纪或更久之前,派往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从四方学习科学技术,然后带着一种使命感回到祖国、如今中国大陆的无限商机则成为吸引海旧的重大因素。

关于海外华人为什么对西方表现出敌意,许多侮归有自己的看法。其一是,西方人的无知已经超出了他们忍耐的限度。归国前,丹尼.黄在加拿大和美国生活了十多年,他回到上海开了一家教育慈善机构。黄说:“老实说,我们在国外的时候人们总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中国有没有现代建筑或汽车。有时,我们没法不认为他们心存偏见。”

由于有了互联网,某些旅居海外的华人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得到了维系,而不是逐渐减退。小说家赵川1987-2000年间在澳大利亚生活,随后他回国写了一些以上海为题材的作品。赵说:“只要一上网,你就可以完全沉浸在中国的氛围中。当我们留学的时候,我们只能偶尔去唐人街看看中国报纸。如今如果你在英国,可以完全不用看英文报纸和电视。”

有人说海归们回国根本不是民族主义情绪使然。反之,他们认为,这反映出城市中年轻一代中国人过度的自信。数十年来中国奉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被国人称为“小皇帝”的一代独生子女。维克托.袁在哈佛约翰・肯尼迪政治学院进修一年,日前经营着负责市场调查咨询的地平线公司。袁说,“中国的年轻人认为他们有权畅所欲言”,“这一代人不愿意接受任何意识形态的讯息,无论是来自共产党的,还是美国之音的”。

“不希望中国被摆布”

海归的权势在显著增长。茨威格掌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两名部长在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近100名副省级或以上的高官在国外至少进修过一年。茨威格说,研究显示,尽管海归怀抱爱国主义情绪,但他们在国外度过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思维就越不同,越国际化。“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被摆布,但他们很聪明,能认识中国的错误。”

上周在“兰会所”,张朝阳说,现在是中国证明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了。他说:“经过数目年的坎坷经历,接着又跌跌撞撞用了30年走上正确道路,现在中国正在赢得世人的尊重。中国也变得更加自信,所以我们也会更负责任。’如果走运的话,这代表着中国会对世界更负责任,而不仅仅是对中国国民负责。(作者 梅琳达.刘 邓肯.休伊特)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