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孟姜女(下)
2008-09-30 23:04:34
来源:星星生活

(图说: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长清县境内的大峰山峰顶有齐长城遗址1300余米,是中国齐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文接上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左传》里短短的几句话演变而成,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

尽管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没有太多异议,然而,围绕着孟姜女究竟应该哭的是什么城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实,尽管《左传》里并没有杞梁妻哭夫,更没有哭城的记载,但是杞梁妻在听到心爱的丈夫不幸殉国的噩耗之后,肯定会悲痛欲绝。因此,汉代的刘向才有了杞梁妻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城墙为之崩塌、然后投淄水而死的记述。

然而,刘向并没有说明这个城是哪里的城,它必然要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

杞梁妻临终所跳入的淄水,就是今天山东淄博境内的淄河。它几乎穿越了淄博南北,全长122公里,是淄博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

据刘向的记述,杞梁妻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而后又投淄水而死的,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个推测:这个城应该距离淄河不会太远。

当时临淄城有内外大小两个城,史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淄河从南到北正好从城的东墙下流过,当年齐献公就是因为都城所在地营丘东临淄水,才更名为临淄的。

顾颉刚认为,杞梁妻哭临淄城是学者们对“哭城之说”的一种观点。而在东汉末年王充的《论衡・变动篇》中,竟又说杞梁妻哭的是杞城。

先秦的时候,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的用姓,男人呢,用氏,杞梁这个杞,它应该是一个“氏”,因为春秋的时候,山东就有一个杞国,杞梁肯定和杞国有关系,很可能他是杞国人,在齐国做事。

那么,这个杞城又在哪里呢?顾颉刚起初研究的结果实在是出人意料,它竟然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雍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杞县。有资料表明,杞国在西周时的确是在雍丘。但是,那个年代杞梁妻到这里哭城几乎是不可能的。时隔不久,顾颉刚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杞国在春秋前已经从河南迁往山东了。

1999年10月11日,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根据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自清代以来在新泰境内出土的大量杞国文物,认为新泰曾是杞国北迁之后的国都是没有问题的。

新泰地处泰山东南方向,这与顾颉刚所研究的杞国始迁到莒国与齐国之间的结论正相符合,但杞梁与此时的杞国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在文人的笔下,杞梁妻所哭的城已有了淄城和杞城之说,但这两地都在山东省的中部,而且相距比较近。

然而,到了北魏,郦道元却把杞梁妻所哭的城从山东中部“搬”到了山东的南部。他在《水经注:卷二十六沭水条》中说,杞梁妻所哭之城是沭水流经的莒国城。

在莒县城的南部,现在仍然保留着一段大约700多米的夯土城墙,看上去有六七米高,顶部宽约8米,经专家鉴定,它就是春秋时期莒国的古城墙遗址,并且据《左传》记载,杞梁当年就是在这座城下战死的。

然而,莒国城在鲁南,临淄城在鲁中,两地相距200多公里,在当时的情况下,杞梁妻到莒城哭夫再返回淄河投水似乎不太可能。

到此为止,杞梁妻所哭的城已经出现了临淄、杞国、莒国三处,地点固然不同,但总在山东省的东部,并没有离开这个故事的原始路线。

然而到了唐朝,这件故事就大变了,时代变了,地域也变了。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中唱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他竟把这位齐国女子一下子搬到了300年之后的秦朝,搬到了中国北方秦长城下。

从此以后,她的哭崩长城的故事就再也没有改变过。

一说起长城,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秦始皇时修的秦长城。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少国家就有了修长城御敌的做法,而最著名的当属齐国修的齐长城。它西起济南长清孝里镇的黄河岸边,东至黄海之滨的青岛黄岛于家河村入海,蜿蜒于山东中部泰沂山区的脊背之上,全长六百多公里。

我们已经知道了孟姜女是流传于民间的、是根据人们的意愿不断加工塑造而成的一个艺术形象。那么,研究她究竟哭的是哪个长城,就理应首先弄清楚她的生活原型杞梁妻哭的是哪个长城。

前面叙述关于杞梁妻所哭长城最早的记述,是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它明确指出了杞梁妻所哭的是秦长城。

其实,在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和沂源三个区县就保存有近一百公里的齐长城遗址,这些地方同样也都有孟姜女的传说故事。

2006年5月,当地媒体曾就孟姜女哭夫投江处发生过一次争论,争论源自有人提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准确地点应发生在城子和梦泉劈山一带。

城子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南部,距离齐都临淄约50公里。城子地处淄河上游,它原是齐国南北通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曾经建有规模很大的兵营。在它周围的山上,有很多齐长城的遗址。

梦泉劈山则位于城子村的东南方,两地相距大约3公里,这座山海拔大约800多米,山下的这条南北大峡谷是春秋时期的一条官道。梦泉劈山上的这两块大石平台,当地人称为孟梁台。

相传孟姜女曾与杞梁在此相会。离它不远处就有姜女传说的遗迹和近年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齐长城。相传当年孟姜女就是在这里痛哭战死的丈夫杞梁,在哭倒了眼前的齐长城后,顺势跳进了山下的淄河而死。

民俗专家王颜山先生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符合于情理的这么一种推理。那么,孟姜哭城,杞梁妻哭城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然临近官道,第二它必须有长城,第三它必须靠近淄河,也就是淄水。那么这个地方恰恰符合这样的条件,具备这三个条件,况且,它附近就有城子这个地方,这就是当年齐国驻军的兵营。那么,齐国大将军杞梁战死以后,由南边官道运来,在这里停放,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一种推理。

在符合故事发生情景的若干条件下,这种想象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如果说杞梁妻确实哭的是齐长城,那么,是否会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呢?

2003年,泰山脚下一位青年学者的意外发现,竟然使这场旷日持久而且难有结果的争论出现了转机。

周郢,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泰山研究中心年轻的副研究馆员,他的有关泰山文化的多篇学术论文,由于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曾经引起过中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异常活跃的齐长城和孟姜女研究同样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众多泰山古籍史料中,他不断地捕捉到了很多令人欣喜的线索。

陶山位于泰山西麓的肥城市湖屯镇,这两句话出自当地一位民间释教信女阿刘,为给家人祈福,在泰山以西的陶山幽栖寺禅院内,敬造的七级浮图碑刻铭文。陶山春秋时曾为齐鲁分界线,它的北面就是济南市的长清孝堂山,也是齐长城的起点。齐长城从长清进入肥城北部再东行上泰山。

《肥城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到:“长城:县北二十里,俗名长城岭。“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是说陶山附近的古代城堞,乃是杞梁妻痛哭之所在,而陶山附近之古城,即齐长城之遗存。此文的发现证实了确有杞梁妻哭齐长城的记载,接下来,立碑的年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从清代杨守敬的《三续寰宇访碑录》中记载,在这个《石浮图铭》的上面是刻有年代的,但它不是刻在碑的正面,而是刻在碑侧,在这个碑侧上,就有四个大字“开元八年”,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一字千金,它就坐实了这个碑的准确的刻立年代,也从而坐实了记载着杞梁妻这个故事的一个时代座标,它比顾颉刚先生举证的贯休那首杞梁妻的诗歌要早近二百年。

遗憾的是,这块重要碑刻连同幽栖寺禅院内其它的石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当做石料,砌进了附近的水坝内。惟一值得庆幸的是,碑文被前人照实抄录并收进了县志。

周郢的这个重要发现,被学术界认为是目前知道的最早将杞梁妻与齐长城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

曾经两次徒步考察过齐长城的齐长城研究专家张华松,对孟姜女传说故事中秦长城与齐长城的争论,有着更为独特的见解。

1987年,张华松考察齐长城,所到之处,当地的老百姓都指着齐长城说这是秦始皇修的,而且他们说秦始皇当初修了南北两道长城,北边的长城就是万里长城,南边的长城就是山东的长城,甚至他们认为,南北两道长城在东海上汇合。把齐长城说成是秦长城这种现象,在古代就有。像是明末清初有个著名的思想家、著名的学者,叫顾炎武,他多次来山东,总要经过齐长城,在他书里面明确记载,当地人,也就是土著人,就指着齐长城说它是秦长城。

正因为如此,孟姜女本应哭的是齐长城而后来变成了秦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顾颉刚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也曾经把“山东省中部和淄水至泰山”地带,称作是“一个孟姜女故事的区域”,并多次提到过。

长城村位于济南南郊、泰山西麓,因齐长城从村子穿过而得名,现在村里仍然保存着一段夯土城墙。长城村原有姜女祠,后来在“文革”中被毁,村民王德贵保存下来的几段残碑仍可印证这段历史。

村北的红石江至今是村民们认为孟姜女投河殉夫的地方,姜女传说在此根深蒂固,顾颉刚、魏建功等学者都曾经在他们的研究文章中专门提到过这个村庄。

顾颉刚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文章里,就讲述了一段曾经发生在上海的怪事。文章记载到:“清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上海推广马路,开至老北门城脚,得一石棺,中卧三尺余石像,当胸镌篆书‘万杞梁’三字。”

这齐国的大将军何时又南下到了上海呢?据从上海图书馆查到的民国初年的《孟姜仙女宝卷》等石印本所载,孟姜女的原籍竟成了松江府华亭县,丈夫万喜良为苏州人氏。这松江府华亭县就是现在上海的松江区,清代曾经隶属于苏州。

据顾颉刚研究,明代的修城墙、修长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百姓深重的苦难也使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流传达到了高潮。

靠近明朝故都南京城较近的苏州和松江一带,就成了孟姜女传说故事在江南的一个重要流传区域。上海的城墙是明嘉靖32年,也就是1553年修建的,清代又有扩建,因筑城的年代正值这件故事风靡一时,而且又听到当年秦始皇把万杞梁筑进长城以求城墙坚固的传说,所以也就凿了石像埋在城底。

在江南,还有一个被称为孟姜女故乡的地方,这就是湖南省的津市市,津市与相邻的澧县早先合称为澧州,顾颉刚先生把它称为孟姜女传说在江南的另一个重要地域。

在津市,孟姜女的传说不仅仅只是在民间,在清代的《澧州志》和《孟姜山志》上,也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两本志书一致认定,孟姜女就是秦代的澧州人。

《孟姜山志》所记述的孟姜山就在距离市区7公里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名子叫嘉山,孟姜女的传说在这儿可谓根深蒂固。

遍及山上山下的孟姜女传说遗迹,印证了这个故事在当地的流传之深,更寄托着当地人对这位贞烈女子的崇拜与怀念。

山顶的姜女庙是明嘉靖十三年,湖南巡抚林大骆下令修建的,后遭大火烧毁又复建而成。

姜女庙平时就香火不断,每年旧历的六月初六,相传是孟姜女的生日,在当地也叫“晒衣节”,这一天为她顶礼膜拜的人们更达两三万之众。

从山顶向北望去,著名的澧水河从脚下蜿蜒流过,传说孟姜女当年就站在山头,遥望北去修长城的丈夫早早归来。

在津市,孟姜女的形象已经被神化了,人们虔诚地称她为姜女娘娘。如今,孟姜女这块文化招牌已被津市人更高地举起,她已经深深融入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目前,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和上海松江、湖南津市以及陕西铜川,被学术界认定为孟姜女传说故事的五大流传区域。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淄博的孟姜女传说捷足先登、有幸获此殊荣。在此之后,中国其它几个孟姜女传说地也在积极申报。

一个悠远的故事,如今仍是那么地美丽动听; 一首古老的歌,依然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地传唱!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