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2008-10-09 18:11:02
来源:星星生活

南怀瑾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亚洲人心目中,约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已有一五○○年的历史。

而远在一三○○年前左右,正当中国唐代初期,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与教化,同时随着中国佛教文化而传播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地,至今已达千余年之久,所以他又是东方文化精神的座标。但是他们的历史渊源,还不止于此;远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尚未创建佛教,及正当他创立佛教的阶段,观世音菩萨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宗教的婆罗门教中,已经存有典范。

所以佛教的大乘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指出他在远古以前早已成佛,他的原始名号,称为“正法明如来”。他与中国唐代中叶传入日本的佛教密宗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几乎具有相等的悠久历史。他又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例如: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观音、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等等,都是他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现象。

由此看来,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多方面的光荣。因为东方文化的慈悲与仁义,与西方文化的博爱,虽然只有在名辞的涵义与解释的内容上,意义略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在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并无太大的差异;这与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亿的意义,正好相互吻合。(此文为节选,系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早年在日本所讲述。欲览全文请在互联网上搜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