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70年两端的北京文化沙龙
2008-10-10 00:49:55
来源:星星生活

秋风起,北总布胡同高大的梧桐渐渐显出凋零气息,叶子发黄,透过黄叶看北总布胡同24号(原北总布胡同3号),犹如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里有一群谈吐儒雅的年轻人坐在一起,谈笑人间。在这套两进的四合院里,曾经有京城著名的文艺沙龙“太太的客厅”,而这个院子曾经的主人便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而今天,在圆明园东门,有另外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聚集在一块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的灰色为主色调的院子里,在这里年轻人每天都可以自由地阅读,并且每周都会有类似“太太的客厅”般的精英文艺沙龙。

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台湾诚品如今都成了城市最负盛名的文化地标。而北总布胡同24号和现如今的单向街书店正代表了北京两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

单向街书店的股东之一、原《经济观察报》主编许知远说:“北总布胡同24号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而单向街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还不知道,但是开放与沟通的主题已经深入人心。”

人物:玩的就是精英

从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里住了7年。在这7年里,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小院子,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文化界的精英分子,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钱端升、李济、胡适、朱光潜、沈从文和萧乾等,这些人所涉及的领域可谓广之又广,从诗歌到小说,从考古到政治,从经济到贸易等等。

他们通常在每个星期六下午陆陆续续从北京的各个角落聚集到北总布胡同,在那棵高大的马缨花树后,便是著名的“星六聚会”,这些文化精英们坐在一起,喝着茶或咖啡,热腾腾的水汽和话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星六聚会”后来因冰心写了一篇小说而被人称为“太太的客厅”,此名也一直流传下来。对林徽因一生颇有研究的作家岳南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免费与开放

2005年许知远从《经济观察报》辞去主编一职,在纷纷扰扰的世俗面前,他要去实现自己的书店梦想。次年初,许知远和于威、覃里雯等几位年轻作家媒体人合办了单向街书店,他们清一色地拥有“书店情结”,这个共有300多平方米的书店有13个老板。

许知远说:“别人可以供房、供车,我们就供这个书店,前期书店每个月都亏损,但是平均到这么多股东身上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于少下两趟馆子。”

单向街书店的口号是“致力于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暖风从篱笆外的圆明园福海吹来,在这个篱笆围成的小院子里,从2006年3月份开始便每周举办开放性的免费沙龙,这里不仅是文化精英的沙龙,更是年轻人沟通的地方。陈丹青、梁晓声、张亚东、洪晃、严歌苓……他们在这里和年轻人平和地去讨论诗歌、小说、音乐以及电影,涉及面比起“太太的客厅”有过之而无不及。

器形:天然去雕饰

梁思成夫妇回北京后,先是住在西直门梁思成大姐家,后来又搬到米粮胡同,因房子小才搬到北总布胡同三号。《林徽因的一生》的作者陈学勇告诉记者,三号是一套两进的四合院,有大小四十来间房子,“太太的客厅”在西里间,而金岳霖则住在后院的“后罩房”里。那时大多数人家还在用窗棂纸,梁家已经在客厅装上透光好的玻璃,阳光满满地洒进屋里。客厅的墙上挂着梁启超手书的对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存的还有一张林徽因在这副对联前的留影,很是珍贵。

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林徽因才真正成为家庭主妇。她不得不操持丈夫、母亲、孩子生活的琐琐碎碎。

恰巧记者也是周六去的北总布胡同,去时不免心存窃喜,以为自己也是精英,当然这是玩笑。现在三号院已不复存在,当时的文艺沙龙及梁家主体都在现在的24号院。据街坊说,24号院现住着一户陈姓人家,好安静,不喜外人来访,梁家当时可能就是从这户人家的祖先那里租来的房子;另一部分成了26号,著名画家叶浅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圆明园东门的一片温暖乌云

单向街书店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是难找,它的坐标极为神秘,甚至几个北大的学生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当记者在圆明园东门找到这家书店的时候,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朵灰色的乌云,这与我们记忆中的窗明几净、一眼望穿的书店形象极为不合。在经过十米长廊的篱笆栅栏、碎石子路后,在一片日渐凋零的大树下,单向街书店便赫然出现在你眼前,这一切仿佛你在一本高深莫测的书中,顿时恍然大悟一般。很多读者都表示,神秘的单向街书店仿佛只提供给有缘人。

单向街书店让记者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这个开放式的书店由两个部分组成,书店的主体是由一个画廊改造,墙上一边挂着Beatles主唱John Lennon以及朋客精神领袖Kurt Cobain等人的黑白肖像,外面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子,院子里有很多植物和椅子,这里每周都有免费的文艺沙龙举行。

书店的创始人许知远说:“单向街永远不会给你严肃和拘谨的感觉,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放松地去阅读,你可以选择沙发、凳子或者院子里,阳光和文字都会让大家觉得温暖。”

单向街书店没有防盗的磁性检测仪,甚至偶尔都没有人照看。虽偶有书籍丢失现象,但来书店的大多数人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他们并不担心由于购书环境的开放限制而带来的后果。

故事:林徽因与冰心的恩恩怨怨

北总布胡同三号的沙龙日渐知名,不乏引起另一些社会名流的讥讽和嫉妒。作家岳南说,原本梁家的沙龙并不叫“太太的客厅”,他们称之为为“星六聚会”,至于“太太的客厅”源于冰心先生的小说。

这篇小说确切的标题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此文1933年10月27日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开始连载。小说里这么写道:“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主人……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

经常去“太太的客厅”的萧乾夫人文洁若在《林徽因印象》一文中说:有一次大姐拿一本冰心短篇小说集给我看,说书里《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写的。

对于林徽因送醋给冰心一事,岳南认为,小说发表同月,林徽因夫妇赴大同调查研究古建筑结束刚回到北平,从时间上看,李健吾所说的送醋之事当不是虚妄。

虽然冰心后来跟作家舒乙等人说《我太太的客厅》是写陆小曼,但岳南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陆小曼当时并没有聚集一系列社会精英的学识与魅力。

书店沙龙旧书市场

十几个有着同样书店情结的老板一起开了一家书店,并且用点点滴滴的细节感动着我们,冬日沙发上的毛毯,免费的热水,夏日音响里响起的莫扎特,院子里你可以一手拿上一瓶啤酒,一手拿上《单向街》,这一切都像是本雅明想要构成的幻想世界,有阳光、有人类最单纯的求知欲。

很多年前,许知远在读《流动的圣节》时,记下了一句话“一间干净明亮的咖啡馆”。这是他书店情结的最初源头,他开始梦想自己在将来拥有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

后来他在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赶上一次德语诗歌朗诵会,虽然许知远没有听懂诗歌的内容,却被朗诵会的气氛打动了,一群年轻人和老人坐在一起,表情单纯,大家在分享着喜悦与悲伤,这便是许知远在书店之中开办文艺沙龙的最初想法。

而在纽约的STRAND书店,许知远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如此多的打折书,整整250万册。他神情亢奋地在这个拥挤且空气污浊的书店待了一下午,这里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充满了诱惑,这便是许知远的第三个梦――旧书市场。单向街书店的院子将成为第一块实验地,许知远希望这里可以成为能够让年轻人花上一下午时间游荡的旧世界。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