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内蒙大联欢节目遴选花絮
2008-12-11 06:17:41
来源:星星生活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德德玛的歌被男声演唱,一样牵绕心魄。

“……阿朗赫赫尼哪――赫雷――给根……”乌苏里江,久违了,今天“弯弯的江水”终于又“起波浪”。

12月6日,一间大会议室里,一排桌子后面做着一排人,大厅中央,姑娘在舞,男人在唱――东北内蒙大联欢报名参加演出的节目,今天拿来让主事儿的过过目,筛一筛。

蒙语的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大陆还有不会唱的人吗?一男一女的歌,最流行的,除了《夫妻双双把家还》就是这个“敖包”了。可你会用蒙语唱吗?傻了吧。今天,就有人用蒙语从头至尾地唱了一遍,听着,如沐草原的风。

蒙语演唱者叫曲凯,一个跟着飞机一周飞一次北京的“空哥”,本人是苗族,却生在内蒙,在母亲乌兰牧旗演出队的马车上长大,从小就知道那歌是可以放开嗓子唱的,因而练就了一条好嗓子,不识谱,但歌,就是过耳不忘,小学、中学一直都是合唱队的,遗憾的是,从没独唱过。

第一首歌,声音微颤,第二首歌,音色饱满了很多。他说,太长时间不讲家乡的蒙语了,生疏了很多,不会了,就拿起电话唱给妈妈听,妈妈告诉我正确的蒙语该怎样发音。

如果选中,这将是曲凯在舞台上独唱的第一次。

戴红框眼镜的东北小伙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此歌不是彼歌,这首歌欢快得让人坐不住,一个劲儿地想着那“青山绿水旁,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土得掉渣的东北歌儿,演唱的却是一个带着红框眼镜,头发根根竖起的时尚青年。

他很紧张,把个火辣辣的歌唱得过于斯文了些,手还在抖着,脚还在颠着,看得出来,是个生手,令人感动的是他的那份年轻人难得的认真。

“歌声的旋律很好听,你唱起来却不是很抓人,字也没断开。要把气势唱出来,这首歌能把台上台下都哄起来,好好听听原唱,唱得平平坦坦的怎么能行?”一经点播,“哎哟,嘿嘿哟――”嗓门儿亮开了,小伙子有点撒欢儿了――孺子可教。

10岁的小小杨子荣

刘心意,10岁的“小伙子”,报名参演的是京剧《打虎上山》,可伴奏带出了故障,这虎可怎么打?“小伙子”一点儿不惧,大将风度,往台前一站,只一口,味道就出来了。

心意是个新移民,去年2月落地,亮相东北人春节舞台后,回国了。9月,刚刚前来定居。

“孩子们不是都喜欢通俗歌曲吗,你怎么选中了京剧?”“京剧是国粹呀。”

“怎么唱老生呢?”“很有味。”

“如果被选中,演出时是扮上还是清唱?”“清唱,没买土匪的衣服,只买了共产党员的。”

但愿多伦多能见到小小“杨子荣”,杨子荣本来就属于咱东北林海雪原。

暂未定名的一个小品

新移民的故事多多,笑话多多,整理整理,就是小品啦。

这个小品挺热闹,三人一台戏,男的,女的,高门大嗓的,挺逗。

演员之一衣剑虹说,本子自创,台上自演,也算是自编自演吧。你说怎么凑到一起的?东说说,西唠唠,就都认识了呗。给小品一个评价?现实,积极,哈哈一笑,娱乐娱乐的水平,不过挺好。怎么找到的我?我是被“抓”过来的,我没那艺术细胞,可咱东北人好使,“抓”来了,咱就跟着上台喊两嗓子。对,去年春节小品上过台,不过本子改了改,当然是越改越好啦!

艺术总监的评价

节目过目3个多小时,唱的,跳的,说的,奏的,一个一个演完了,都走了,管艺术的扎堆儿开始了研究:谁上,谁下,忍痛,割爱。艺术总监徐乙说:总的,水平不错,比想象的好,有的还有专业味。我们的原则是大家聚在一起,快快乐乐过个年,所以节目的选择不会很苛刻。一些节目,要重新组合一下,露巧藏拙,那就更好了。这台戏,地方味儿很浓,一定很有意思。

东北内蒙大联欢,让大家“回家”好好过个年,伴着家的人,家的情,家的风,家的韵,还有咱家的那个“味儿”……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