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文化比较,大与小的博弈
2008-12-30 17:53:43
来源:星星生活

自小生活在东北亚文化与生活圈内,这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也可以说是幸运。几十年来,深受这种国际文化与生活习俗的撞击和熏陶,按英达父亲的话讲,那就是“多一面墙”,可以是扶手,也可能被撞得鼻青脸肿。幸运,不仅是恩泽,还有烦恼,那就是关于大与小的选择取向,使你不断长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小大人和老师们不断教诲着我们:要大度、大气、大方,但有时还要“难得糊涂”,“大大咧咧”并不是不好,不要斤斤计较,千万不要“小心眼”,但同时还告诫人们“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大”为荣,思考问题如何从大处着想,大思路、大手笔、大蓝图、大福大贵、世纪大讲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抽烟要抽“大中华”,说话办事要大众化,全国人民要大团结,农业要办大农业,教育要做大教育。

如此之“大”,并不都是好事,也曾惹出大灾难:如大跃进、大食堂、大字报、大鸣大放、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这些“大”字当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运动、大举措,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辛酸回忆、深深地伤害和史无前例的大灾难。

第一次质疑“大”,还是在1982年跟随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他的个子只有一米五十多,每次到试验田,他总是走在最前边。他告诉我:小有小的好处,如效率高、质量好、方便携带,节约能源,如小收音机、小照相机,最经典的就是小马达,不怕湿、不怕摔,优点全齐备。到日本学习生活时,日本的朋友们见到中国学生就夸赞:你们中国真大,我们日本太小。后来,韩国朋友也这么说,很有素养的中国朋友很谦逊地回答说:日本、韩国也不小啊,拿到欧洲比都是大国啊,卢森堡、丹麦、瑞士、瑞典、比利时、荷兰都是一千万左右人口的国家,有的国家才几十万。日本、韩国朋友们也有同感地说:是啊!新加坡也只有几百万人口,但世人都在羡慕和景仰的啊。三国的朋友频频点头示意,似乎找到共性,共鸣和同感了。看来,大度、谦和、谦让、大气量和大大咧咧,意味着不拘小节、求同存异,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还是很有效的科学途径和人文思考,容易达成融洽与和谐。

中日韩这三个国家国土大小不等,但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人口多,资源少,都在羡慕俄罗斯、加拿大的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但不少人认为俄罗斯制造的产品太大、太重、太粗犷。受教育程度高的俄罗斯人正在或早已改进。产品虽然笨重,但俄罗斯士兵的大度与热情,让世人敬佩,两国军人你死我活地打了一阵激仗,俄罗斯士兵从战壕里扔过来一瓶伏特加酒和罐头让敌对手喝。在刺骨的寒冷面前,敌对双方也有共鸣。在关内受批判和排挤的“右派”分子,在黑土地又重新找回人间真情与温暖。

大有大的益处,小也有小的好处。钱钟书在他的《围城》内外的故事启迪人们:大小相宜、大小结合、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中国人的大度、大方,日本、韩国人要学习。马大哈、大大咧咧,在中国和韩国是很容易缓解同事、人际间关系,说自己是“马大哈”容易让对方放松,觉得随和、亲近而好相处,与中国人粗犷、大度、大大咧咧的气质相近的有韩国人的“差不多”、“没关系”意识,日本学者多有分析和批评。在日本不能说自己是“马大哈”,被人容易误解为办事不认真、对人不负责任的家伙,以后在社会与人就很难相处,也难以得到大家的信任。即使如此,气(度、量)大,在日本、韩国与中国同样都是被认可和通用的社会价值观。

日本人事事从细微深处立足着想,办事很认真,计划性极强,非常准时守约,中国与韩国都要学习,日本医生的医术还是很严谨、精细和善始善终,因此即使国内患者愿意找留学日本回来的大夫做手术的例子并不少。但是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上却要“大度”,“差不多”就“过得去”,不能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不依不饶,果真如此,这邻居之间的帐永远算不清楚。邻居之间更应 “求大同存小异” 、“君子和而不同”。

最让人信服的是纳米技术。还有小芯片、小马达、小手机、小电脑、小排量汽车、小户型房子、小城镇环境,能耗少、用水少、排污少、噪音小、干扰少,争吵少、讲话少、短小文章、简化手续,都是国人与世人盼望与向往已久的“小小的世界”,需要人人身体力行的准则,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潜规则”。

看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关于大与小的博羿,还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大度、智慧、宽容、善良的中日韩三国年轻人会知道如何去创造一个和谐的邻居和世界。(作者:李水山)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