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位无名的校长
2009-03-05 20:32:22
来源:星星生活

文/萨苏

看到日本记者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乡村随手拍下的两张小学校的照片,因为那副对联很有趣,便想查查这所可爱的小学校在哪里,追查起来却发现这竟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一手创建的学校,而且遗惠至今。照片上的人,更可以联系到瞿秋白这样的人物……

这两张照片都是日本记者在1930年前后拍摄的,地点应该靠近钱塘(因为其前后的照片均为钱塘江上风景)。

照片上的这位校长眉宇间凝聚着文气,似乎是个有学问的人,却又带着几分率真和憨厚。把学校叫做“乡下人的学府”,另一边的对联会是什么呢?可以看得到的是―“小孩子的XX”,“XX”会是什么?乐园还是书房,抑或课堂?

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先生的朴素与智慧,这笔字又显示着这位校长的才华。

我推测这所小学很可能是这位校长自己建起来的,所以才有这样质朴的感情,而这位校长很像在大地方见过大世面的,所以,一所小小的学堂也可以叫做“学府”,从中可以看到先生的雄心壮志。

这凌家小学显然是在一个小地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留在大城市,主动下乡去支教,或去希望小学,照片中的这位校长莫非就是他们的前辈?

可是今天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可提薪,而在这位凌家小学校长的时代,这种好处显然是没有的。我知道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这位校长莫非就是按照这个理念来到这所小学校的?

我没能找到凌家小学,只查到镇江有个凌家湾小学。世事变幻,恐怕当年的这所小学今天已经找不到了吧。然而,当地的父老,或许还记得一位在那里建了所“乡下人的学府”的校长吧?

辛亥革命之后,群雄蜂起,逐鹿中原,以天下万物为刍狗,却也有人默默地去做一个文化人该做的事情,虽然他似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没有名字,却通过这张照片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感动。我于是在网上写道:“这位先生是谁?他的对联究竟是什么?若是有知情的朋友请告诉我一声,也不枉了先生那句‘乡下人的学府’。”

很快,王树先生给了我答复,其结果详细得让人难以置信。

他说那副对联是“小孩子的乐园,乡下人的学府”,横批是“世界上一个小小的学校”。这是萧山衙前农村小学校,1921年创建,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农村小学。众多的革命人士如宣中华、唐公宪、徐白民、杨之华等都在这里从事过教育活动,是衙前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该农村小学旧址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沈定一祖宅“光禄第”的一部分,位于东岳庙运河对岸的官河路32号,西临成虎桥百米。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为清末木构二层楼建筑,面宽4间,建筑面积315平方米。1921年,沈定一出资在自己的寓所创办农村小学,先后邀请革命知识分子俞秀松、刘大白、宣中华、徐白民、杨之华等讲学。时年9月26日,农村小学正式开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女66名入学,还在夜晚、农闲、雨天开办成人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列主义、培训农民运动骨干、酝酿农民运动的场所。楼上最西间曾为杨之华居室,楼下为“龙泉阅书报社”和教室。

王树先生认为写这副对联的人就是沈定一,理由一是这所学校是他一手创建的,用的是自家的房子,校址为其私宅“光禄第”大院内右边的一大片住宅,目前旧址辟为衙前镇中心小学,已受到保护的小学旧址为两层半四合院式建筑;二是沈定一本人字写得很好,当年杭州大王巷王顺(润)兴饭庄曾悬有他一副擘窠大字的对联:“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风格也是诙谐中略带童趣,还有一幅画上的题跋曰:“无端命笔夺天工,香味缘生尺帧中,一样莲花随手指,人间眼界哀难空。庭蓉吾兄属题,石涛和尚手墨,玄庐沈定一,七年六月十九日。”字迹与对联上的非常相似。

至于照片上的人,则被认为是沈定一的儿子沈剑龙,他是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前夫。

1921年1月26日,杨之华与沈剑龙举行文明婚礼。杨之华在衙前农村小学任教,并参与过衙前农民运动。1921年11月5日,杨之华生下女儿晓光,后来将女儿的名字改为独伊。1922年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曾在衙前镇小学任过教员的瞿秋白此时正担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其学识、口才、风度引起杨之华的倾慕。瞿、杨接触后,互生情愫,而这三人又都是“五四”后的新派人物,于是便在1924年11月同一天的《民国日报》上刊出三则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声明离婚;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正式结婚;三是作为后夫与前夫的瞿、沈二人共同具名,结为好友,说“我们仍是亲爱同志”。这桩好合好散的现代婚姻在当时真是惊世骇俗,引起舆论哗然,在今天看来,亦可称为美谈,据说这公开刊载于报端的三则启事,即是出自于他们的长辈沈定一之手。

1924年,杨之华和沈剑龙解除婚约,同年11月7日,与瞿秋白结婚,沈剑龙也亲临祝贺。只是当时沈理了僧头,穿袈裟,手持鲜花,意即自己不配以杨之华为妻。

此照片中的沈剑龙,或为理僧头不久时照的吧。

(选自《读者・原创版》博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