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水围看许鞍华
2009-05-05 17:03:55
来源:星星生活

也许是女性的原因,许鞍华对女性为主角的题材很有感觉,从《倾城之恋》,《千言万语》,《女人四十》一路走来。其中的《千言万语》居然可以把三级女星李丽珍捧为影后,可见许导对演员的调教功力。

而2008年在香港上映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很难不让人回想起许鞍华的《女人四十》。十四年前的那部影片,传达出导演对生活的敏锐,风风火火的阿娥(萧芳芳饰)身上似有中年许鞍华的影子。而如今61岁的许鞍华,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在她的这部新作里,不变的是她对人尤其是对女性执着的人文关怀,不一样的是那份心如止水般的超然气魄。

每座城市都市井,但香港的市井气应该是最招人待见的那种,尤其对于许多从小看港片港剧长大的人。上海精致但琐碎算计惹人烦,北京拧巴总想着跟文化靠点边,成都杭州香软慵懒吹得游人醉,武汉重庆彪悍急躁易上火,香港却能集北方的豁达乐观与南方的精明实际于一体,市井得理直气壮又淡定非常,狭窄的城市生存空间让他们脚踏实地,却也能从中产生一种和闲得蛋疼的理想主义不同类型的天马行空,这些东西都源于生活,浅显易懂但有嚼头,满足的是沉默做事的大多数。许鞍华把镜头对准天水围,不是要现苦搏同情,她只讲述生活本身,态度异常分明:日子本来就是有尊严的,无论贵贱。

初看本片,多少会有疑惑,难道许鞍华沦落为香港电台的导演了?平板得有如电视剧的镜头,展现出一幕幕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没有影像的可观性,没有戏剧的张力,许鞍华究竟要说什么?她可是香港仅存不多有话要说的导演之一呀。

婆婆的出场打消了这种疑虑,许鞍华还是那个许鞍华。这场戏里,婆婆中午将买来的肉切一半炒一点芥蓝,午饭之后坐在桌旁发呆;镜头平摇过去,傍晚,婆婆打开应急灯,切剩下的肉炒剩下的芥蓝―――一个老人的凄苦跃入眼帘。

许鞍华在拍摄母子吃早餐看报纸的一场戏时,撑到30秒才喊cut,这个镜头让她感受到Real Time(真实时间)的存在,于是她决定将这个Real Time在整部影片中发挥作用。影片反复运用做饭、吃饭、读报这些琐碎的生活场景,以此表现生活周而复始的日常感,但是在这些重复中穿插的细节变化,则反映出生活中人性的闪光点。一张餐桌,贵姐和儿子在上面吃饭讨论买报纸的问题,吃月饼赞美味,和婆婆一起吃柚子做节,点点滴滴表现出一对乐天知命的母子。许鞍华的Real Time渐渐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情。这个被世人称作“悲情城市”的天水围,在她的镜头里显得平和安静。

这位“香港电影新浪潮”曾经的主将,倒不是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得温和。此前,许鞍华筹备的是关于天水围灭门事件的电影,只是因为种种原因终止计划,又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影片是用高清拍摄,影像自然不如胶片的那样有层次感。然而无论拍摄方式如何,许鞍华抛弃了一切形式感,甚至抛弃了故事,这恐怕才是年岁带给她的自信与超然。

片中有一场戏,贵姐的母亲感叹道:“做人真是很难啊。”贵姐答:“有多难呀?”一个反问抚平了一切生活的艰辛。也许,这便是老年许鞍华想说的那份豁达。

总觉得多数女性导演拍女人故事都有点“急”,急着证明,急着搞噱头,急着玩花活,以表现自己与男性导演的不同,这种心态拍出来的片子一不小心就外强中干。许鞍华却有种难得的容量,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女性电影气质,平静包容,娓娓道来。六十岁的许鞍华,此时的境界也便是溪流入海般愈发开阔明朗吧。

这部片子没有大明星,也一样耐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许鞍华的功力,仅是两个女人坐坐车、买买菜、搬个电视、装个灯泡、切个柚子就把我们感动了,正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无比细致,才能把社区百姓的心事装在屏幕里。电影来自于生活,但是如何去复制和映射生活,怎样去重现那些细节上的苦恼、忧虑和欢乐,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所以,幸好香港电影导演群落里站着一个许鞍华,她默默的工作者,隐藏起自身的美丽,把生活和生命融化到电影镜头中去。这个曾经是胡金铨弟子的中年女人,就像她作品里的女人一样,外表平凡,却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美丽。

生平

香港导演。生于辽宁鞍山。50年代迁居澳门。曾就读于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专修比较文学,197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学习。1975年返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后入香港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两年间导演过《奇趣录》、《CID》、《北斗星》等用菲林(胶片)拍摄的电视剧集。1977年为香港廉政公署拍摄八集电视剧《ICAC》,但有两集被禁播。1978年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参与当时相当流行的电视剧集《狮子山下》的制作,拍了三集,其中《来客》直接涉及越南难民在港的生活问题。1979年执导电影处女作《疯劫》,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获第十七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1980年与萧芳芳合作喜剧恐怖片《撞到正》,将多视点结构与特技镜头、科幻气氛融为一体,尝试摆脱传统香港电影叙事模式。1981年执导《胡越的故事》,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1982年执导《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并获邀参加戛纳影展,受到国际注目。两片与《来客》,均涉及越南战后的难民问题,并称越南三部曲。之后的《倾城之恋》(1984),与在大陆拍制两年的《书剑恩仇录》(上下集,1987),均改编自名家小说,是文学电影化的尝试。其后的《今夜星光灿烂》(1988)、《客途秋恨》(1990)都带有半自传色彩。1994年再度与萧芳芳合作《女人四十》,获第32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4个奖项,获第1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6项大奖;同时更为萧芳芳赢得柏林影后的殊荣。

许鞍华其他作品还包括《极道追踪》、《上海假期》(1991)、《去日苦多》(1997,纪录片)、《阿金》(1996)《半生缘》(1997)、《千言万语》(1999)、《幽灵人间》(2001)、《男人四十》(2002)、《玉观音》(2003)等。近作为2005年开拍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及2008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并凭借《天水围》第三次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是三获这一奖项的唯一女性(其他两位男导演为方育平和杜琪峰)。

许鞍华作品充满深沉的人文关怀、政治反思与历史感叹,她是香港继唐书璇之后最突出的女性导演。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