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命运,高考
2009-09-08 22:35:06
来源:星星生活

在远方,静静地凝思,夜空闪烁的是北国林海的星光;在远方,默默地期盼,魂牵梦萦的是知青故乡的冥想;使命与命运,欢乐与忧伤;荣辱与毁誉,苦难与悲壮;岁月赋予的青春激情在阳光下飞扬。–作者题记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海齐)今年是我上山下乡三十五周年,高考三十周年的纪念年份。三十年前从知青点参加的高考改变了我曾用青春镌刻苦难的人生命运,更没有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自己在大洋彼岸的多伦多家里书写那一段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岁月。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似乎变成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沉重岁月使命。回首往事,知识青年是在特定年代中用柔弱的青春肩膀承载起一个时代的沉重负荷,历史让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别无选择的命运,而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也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我是在一九七四年三月开始黑土白云绿树蓝天的知青生涯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点到一九七八年已快步入历史使命的终极,那岁月曾催生的青春激情和为了理想执着奋斗的信念已被即将返城的风暴吹得七零八落,迷失与困惑不断地敲打我们心灵思考的历程。我们一代体验了人生最严酷现实的知青希望在哪里?我们一代饱经了人生最艰苦磨砺的知青命运在哪里?七七年和七八年的两次高考失落使我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未来的人生,有没有能力搭上最后一班的时代列车,用科学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让重新恢复的高考制度成为转折人生命运的契机。

我能不能走出那曾用热血谱写神圣志向的知青点,我能不能用饱尝艰辛磨练的执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远方母亲含着泪水期待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失败会孕育成功的希望,那希望也许微弱,也许渺小,但是却给了我奋勇进取,坚韧不拔的力量。

这是我生命路途又一次由蛹变蝶,蜕变人生的转折点,我很可能面临人生的再一次失败,但生命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败屡战的精神。命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或意味着黑色幽灵回旋在溪水中的倒影;或意味着成功曙光不再遥遥无期的希冀;或意味着寂寞孤独的寒冬;或意味着生机盎然的阳春。

还记得当年黑龙江考大学的录取分数段是280分,我以高出初录线43分的成绩考进了大学。但我在中学一个邻班的知青朋友却又因一分之差落榜大学录取分数段。

录取高考分数线的一分之差是不是命运?如果说一次的一分之差是一种生活中的偶然,但他连续三年与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一分之差也是命运中的偶然吗?这是发生在我那个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这也是我朋友最后没有被大学录取的命运。当年我还同朋友做过深度探讨:我们都是下乡青年,都在知青点参加高考,我们都最大限度地做了同样努力,但未来的命运却因一分之差迥然不同,这就是蒙蒙之中所谓的“命”吗!

那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遇是否也存在命运的抉择呢?我工作中的同事是一九八七年从兰州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她和班上其他两位同学都取得了444分的总成绩,高出当年大学录取分数段44分,但她们三人却被不同等级的高校分别录取。一人去了当年本科的重点大学。另一人也进入一所本科大学,而我的同事却因“服从分配”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这是不是个人命运在同等社会环境下的不同体现呢?是谁的命好,是谁的运差。

什么是命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生死,贫穷和一切遭遇”,命运就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状况,通常是指人生遭遇的吉凶祸福。英文词汇中的FATE也含有“命运”的意思,但更具有神话或迷信色彩,使人有畏惧和无可奈何之感。人的命运由什么注定?古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运,命运,命里有运,运里有命,三分“命”是上天注定的,七分“运”是后天打拼的。

不是吗?在高考的神圣殿堂中一分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然而一分不差也会决定一个人命运。当然,没有人能给人生拟定一条一定要考上大学才有所成就的公式,生活关键还得看自己的人生态度。考入大学只是能为自我成功创造一些捷径,大学读书也绝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君不见条条大路通罗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对当时的我来说,考上大学是能飞出群山环绕知青点的最佳的抉择。这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羊肠小路,是自己重新开拓人生的梦想和重新把握命运的机遇。那已经蒙上面纱的历史岁月犹如蒙太奇的画面,又重新闪现出北国被皑皑白雪遮掩的山坳,那个有炉火又有冰凌的场景之中。那是漫长的冬季,那是漫长的疼痛,那是苦难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章节。

我每天都要坚持学到凌晨二点,二点后开始睡觉,困了就去外边水井打冰水洗脸以保持清醒。早上我必须六点半起床,白天要带领男女知青班出工,去山林采伐,晚上休息后在继续刻苦攻读。

依然还记得一次睡梦中的着火事件,那是因我太疲倦了,连身下铺的棉褥子被烫手的火炕燎着了都没有任何感觉,被浓烟呛醒其他知青,把我从死沉沉的昏睡中唤醒,才避免了那场劫难。历经春夏秋冬的阵痛,我终于在一年后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告别那岁月曾赋予的青春激情,告别那一片不曾忘却的黑土地。

历史让我们别无选择的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是青春无悔岁月留给我们曾经一代人的特别记念,那种特殊时刻的集体人生经历也孕育了我们的知青精神及这种精神所带来的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意志。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自己能有机会去北京工作吗,如果没有在北京工作,没有百折不挠地拼搏英语和日语,自己能有机会去东瀛做访问学者吗,如果没有去东瀛的经历,还能有机会到大洋彼岸吗?

命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不可避免性,但它绝非生来注定的。自己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但为什么?为什么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人的命运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人生在世,我们都在漫漫的征途上对未知世界进行艰险的探索,而周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无法用清晰的理论去解释,只能借用模糊的命运来加以诠注。

一般来说,人生在顺境,或者碰到幸运的机遇时,就会认为命运好些;人生在逆境,或者碰到厄运的机遇,会认为命运差些。但是幸运和厄运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我们有七分运气的时刻,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尽量避免无法预测命运中不稳定性的三分厄运来临。

有没有挑战命运的另类形式?这也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另一个上山下乡的邻里好友在医科大学毕业两年后,为考上中国医学科学院某位导师的研究生,连续三年报考这位导师,第一年名落孙山,第二年进入第四名,有面试机会,但导师只招收两名,第三年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评选名单,但这位导师却放弃他,录取了本院的两名学生。没有录取的原因很简单,这位导师在那次面试后对我好友说,“你明年再考上,我也不会录取你”,引用我这位好友的回答,“你不录取我,我也要考个第一给你看看”。

命运之神依然没有眷顾我的好友。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我的好友没有自己选择的七分“运”,他最终还是到医学科学院读了另一专业,做另一位导师的研究生。几年后的他也扬帆过海,再一次体验“插队”生活。是自我不努力追求的原因吗?是上天注定三分“命”中的命运,要改变自己命运,要顽强抗争自己未来的人生,在好友的身上我领悟人生挑战命运的残酷和人生挑战命运的信仰。

重新恢复的高考让我们这一代人,曾用青春播种纯真理想的知青有了重新搏击命运的跳板,有了重新塑造自我的机遇。但我们的命运也充满着不可确定性,这些不可确定性有时并不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人生发展还受制于社会环境众多不可确定的因素。要迎接命运的挑战,要顽强抗争自己的人生,在自我激励中追求永远向上的卓越。

图说:
1、1968年:毛泽东发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知青的林场生活
3、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高考考场情景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