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同龄人眼中的六十年历史变迁
2009-09-24 21:32:0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良辰)时值9月中下旬,网络上、电视中文台上,到处都是中国六十周年大庆的新闻。和在北京的亲朋好友联系,所听、所闻、所谈也都是六十周年的大庆庆典,让我们身在海外的华人,在万里之外也感受到了那一片红色的海洋和欢庆的气氛。在多伦多探亲的父亲和母亲尤为兴奋,每天都要跟国内的朋友视频,看看他们门口又过了几辆坦克、头上又飞过几架飞机……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出生于一九四九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为有这样一双跟祖国同龄的父母而自豪。因为我深知,父亲母亲这一辈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他们既要承接旧社会、旧中国所遗留下的种种问题和苦困,又要为下一代人开启一片新的天地,可以说,这一辈人的人生,是集艰难、困苦、奋斗、拼搏的一生,同时也是充实的、硕果累累的一生,也必定是充满故事的一生。

五、六十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父母那一辈,家中子女众多。父亲兄弟姐妹四个,而母亲家里,则有大大小小八个子女。母亲出生的年代,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时候,成年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还要加班加点(那个时候加班是不计报酬的)来完成工作。大人们上班,小孩子们就自然地承担家务劳动,大的做饭、洗衣,小的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母亲在小学二年级六一儿童节学校联欢会上第一次登台表演所唱的。她依稀记得是音乐老师给擦的红脸蛋、红嘴唇,穿着外婆连着两个晚上手工缝制的小花连衣裙,这条小花裙子让其他的女同学羡慕极了,那个年代,资源匮乏,若不是演节目,她怎能那么特殊地得到一条新裙子呢?那个年代几乎家家做的衣服都是先给大的穿、二的穿,然后才轮到小的穿,实在短了、破了还得打个补丁、接上一块……那个年代的老人们都知道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母亲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的娱乐就是每周院子里放大电影,其实也就是在院子中央放一块大白幕布。如果孩子们听话,家长心情又好,就给上五分钱,孩子高兴地自己搬着小板凳去占位置。如果要是碰巧家里没有给钱,孩子们就只能坐到幕布后面去看“反电影”。有的时候负责收钱卖票的叔叔会在电影开始了之后,将渴望看电影的小孩子们放进片场。到现在,母亲还记得那位善良的叔叔呢。

我的曾祖父是北大的教授,因此父亲从小是在北大校园长大的。这所全国知名的学府每年迎来送往这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父亲目睹了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土布鞋、灰蓝黑三色基调的衣物、八个学生挤在一个宿舍学习。而那个时候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曾祖父,偶尔会在家里煮上一杯香喷喷的咖啡,咖啡的香味把家里的小孩子都吸引来了,那个时候的曾祖父,就会浅尝一口香味四溢的咖啡,然后说一句:“我喝好了,给小孩子们喝吧……”父亲爱喝咖啡的习惯,就是从那个时代养成的。以至于父亲到了加拿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我带着他去买上一罐好喝的咖啡。

七、八十年代:半个月的工资买三只鸡

父亲给我讲了个小故事,那就是在母亲即将临盆的时候,为了让母亲坐月子的时候能够吃上活鸡补身体,父亲不惜在数九寒冬的时候,凌晨四点就爬起来,骑自行车骑上三个小时,到郊区农村的农户里去偷偷买了几只鸡。父亲现在还记得,那三只活母鸡花了父亲15元钱,而那个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才只有30元!回来的路上母鸡还不幸死了一只,让父亲难过了好久。相信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用掉半个月的工资来买三只鸡是什么样的日子,但是它就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家中、我的父亲母亲身上。

提起七、八十年代的日子,懵懵懂懂的我已经有了些模糊的记忆。从记事开始,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票”所左右着的。穿衣买布要布票、吃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每个月的个人粮食要有定量,而且是粗粮细粮搭配着来。过年才可以配给富强粉来包饺子,平常的细粮只是普通的白面粉。像芝麻酱、豆制品、鸡蛋等都要凭副食本根据家庭人口来供应。只有过年过节每家人才能分配到花椒、大料、木耳、蘑菇等“奢侈品”。像瓜子、花生这样在今天看来十分普遍的零食,在那个年代是要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凭本、排队才能抢到。

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就是“冬储大白菜”了。那个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初了,我们家已经搬入了楼房。北方人那个时候吃的蔬菜,就是那几样“看家菜”――白菜、罗卜和土豆。冬天的大白菜要凭本,每家限量供应,一次买来的几百斤大白菜可以吃一冬天。每年将要入冬时节,父亲母亲就带着我,穿着厚厚的棉大衣一清早就去排队,买到大白菜,再等一辆平板车将大白菜拉到我们家楼下。最后全家再一趟一趟将白菜搬到六楼阳台晾晒。这种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到现在大白菜还是我最不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因为小时候吃太多了!

90年代:“21平遥”走进千家万户

1993年,随着粮票正式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好了起来,物质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母亲还记得,在80年代初的时候,父亲托人从总政歌舞团买了一对高跟鞋给她,这让母亲在工作单位里足足风光了一阵子,那会儿有多少女同事是带着艳羡的目光来看我的母亲的啊!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生活条件改善了。母亲最喜欢买的就是高跟鞋。我现在还记得我在北京的家中,母亲的大床下摆满了鞋盒子,里面都是一双双或高或矮、颜色各异的高跟鞋。以至于后来,母亲不得不定期清理那些曾经带给她无限风光的鞋,一扔就是好几双。

90年代,大家挤在院子里看电影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名词:“21平遥”,它代表着:“21寸、平面直角、带遥控器”的电视。21平遥是从80年代末开始盛行起来的,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冰箱、彩电等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渐从贫瘠走向富足。大街小巷上也逐渐开始有了气派的私家车。大街上的餐馆也多了起来,在90年代,“请客吃饭”似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父母也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国家在进步、在发展,父亲和母亲也在进步、在发展,这不,在来加拿大之前,没有学过现代汉语拼音的母亲在国内自学研究拼音输入法,就是为了能够在信息时代、电脑时代与时俱进,跟国外的女儿女婿联系上;来到加拿大几个月,他们为了适应环境开始自学英语,虽然慢些,但是每天都有进步。

母亲告诉我,梁启超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人。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历史上,也许我们的国家艰难过、困苦过,但是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现在中国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发展中大国。现在,我们全家人虽然都在海外,但是时时刻刻都心系祖国,为了迎接父亲母亲的到来,我们特意为他们开通了长城平台,让他们可以看到中文节目,此外多伦多还有各种各样的华文报纸,父亲母亲最喜欢看的就是《星星生活》周报。在此祖国六十周年大庆之际,父亲母亲、这两个和新中国同龄的历史鉴证人也特别想通过这篇文章,来展示一下我们国家的六十年变迁,感慨一下由苦到甜的生活,并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快乐!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