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电影 从《十月围城》说开去
2010-01-21 21:48:29
来源:星星生活

《十月围城》所讲述的故事,是1905年10月15日孙中山先生前往香港,清政府派遣众多杀手伏击,香港几十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志士则群起保护中山先生。

这样一个故事若从历史的具体事实来看,是不真实的。但从中山先生一生革命实践所遭遇的艰难险阻、颠沛流离,则又有其真实性在。

说不真实,是因为孙先生此行,是从日本横滨出发,经上海、香港,目的地是越南。经过香港时,行程相当隐秘,同盟会的骨干分子登船晋谒,孙先生为他们主持了同盟会宣誓仪式。随后就开船去西贡了。并未发生电影渲染的惊险追杀等场面。

说电影是真实的,则是因为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所遭遇的惊险场面,较之电影,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新闻网引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教师迟云飞针对《十月围城》的评述,他说:“历史上的晚清朝廷没有系统组织过针对孙中山的刺杀活动,相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对不少清朝重臣进行过系列刺杀。”

这个评说太不严谨。事实是,清廷以下愚之智而司国家政治,一有异动,辄开杀戒,法律条款,徒具文尔。慈禧太后不但斩杀了力图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通缉追杀直至她寿终正寝,都从未取消过。

对孙中山先生则早有暗杀之心,早在1898年10月13日,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即奏请清政府暗杀先生。在奏折中,他把康、梁也归为孙中山羽翼,认为“孙文尚在,祸机未已。”“康梁避迹,必依孙文,此人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以康有为、梁启超,而归诸孙中山羽翼,实判断大误,但其心之惶悚可见一斑。该奏折呈西太后密收,指出暗杀机会并杀手人员,自荐指挥一切,其秘密程度,“即军机大臣亦勿宣示”(《孙中山年谱长编》165页,中华书局)。进入民国,政权为袁世凯所把持,1914年3月下旬,袁世凯又密令两名刺客前往日本,企图暗杀孙先生,亦未得逞。直至1924年,中山先生北上北京,经停上海时,还险遭敌人暗杀。当时有袁世凯的残余势力,准备在码头行刺,情报被民智书局工作人员探悉,向先生卫队长马湘密报,马湘即率卫士多人,在先生步出轮船时持枪左右前后护卫,登车后也同样环绕警戒,同时淞沪护军使卢永祥亦派有大队军警在码头一带布防拱卫,终令刺客阴谋破产。

同盟会从初期的酝酿阶段,直到辛亥革命,中间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困难,多少悲观,多少次的失败,如黄冈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镇南关之役、惠州之役,尤其当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克强(黄兴)先生急切为死难党人报仇,欲躬行暗杀,黄兴致巴达维亚华侨书报社同人:“自三月事败,弟愤同事诸人之畏缩,以致徒伤英锐之同志,故愿专事暗杀一方面。”(《黄兴年谱长编》,205页)所以,前面引述迟先生所说:“相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对不少清朝重臣进行过系列刺杀。”这是一种对清廷大开杀戒的硬性反弹。辛亥志士诗云“满腔热血浸黄土,化作杜鹃唤国魂。”这是他们的出发点,与清朝廷的镇压具有性质上的根本不同。

中山先生以他的学养、识见、修为、口才、敏悟、大气、坚忍、勇毅、平和,综合造成一种极富魅力的人格形象内涵。在世界各地奔走革命期间,影响吸引各阶层人士,所在多有。1909年在美国巴蒙演讲足足演说三个多小时,听者多感动泪下。宴会上,当地侨领及致公党首领簇拥着中山先生,推他坐首座;当时,有一位青年,跑到他跟前,恭敬叩头说“我要跟随先生,替先生挽皮包!”中山先生说,革命是要杀头的,你有这个胆量?青年答曰:“杀头!我不怕!”这个青年就是现代国术家、技击家马湘先生,他是加拿大华侨领袖的子弟,1915年回国讨袁时,正式跟随中山先生,先后担任卫士、卫士长、副官等职,至孙先生在北京病逝为止。

明年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如果要想拍摄动作电影,又与史实不相违背,不妨从中山先生各时期的多名忠诚卫士入手,除马湘外,还有郑卓、黄惠龙、卫立煌、雷彪、姚观顺、丘堪、周振强……更早的还有自然门巨擘杜心武和大刀王五……这群时代的健儿,不但武功了得,有的堪称武功盖世,属海内顶尖国术大师,且于军事学深有心得,有的通晓英文、法文,亦会开汽车和轮船,更与江湖社会深相结纳,说他们是那个时代的“007”毫不为过。从他们的生涯和毕生的事功出发,必有许多惊险的情节、感人的故事,可以作为影视艺术的丰富原料,等着电影人去发掘、去开拓。(伍立杨)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