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否应该全面接管海地
2010-01-29 00:59:29
来源:星星生活

科学救灾,不是靠眼泪和呼喊就能完成,必须要冷静地权衡各种因素和成本,救援力量应理出轻重缓急,防止人为的“二次灾难”发生。

当下,遭受强震的海地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当地不断恶化的社会秩序。报道说,海地首都传出枪声,抢夺食物暴力事件不断出现。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言人里德说,海地灾民呼吁国际社会,他们不需要更多搜救队,真正需要的是将精力集中在活人身上。

位于加勒比海的海地,自1994年联合国授权出兵平息其内乱以来,就成了“万国之都”。光是联合国名义下长期驻守的维和部队就多达数千人,联合国常驻官员也有数百人,加上各国侨民、商客和四方游人,以及把海地作为进入美国中转站的成千上万偷渡客,在海地的外国人占其人口总量相当高的比例。美国在 “门罗主义”外交时代就把海地视为其领土一部分,在海地的美国侨民多达5万人。所以,海地太子港的巨震,震在海地,也震在各国心里。各国纷纷派出搜救队,千方百计要找到自己的失踪同胞,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也被国际舆论指为“只顾着撤离自己的侨民”。

海地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派系对立相当严重,民间枪支一度泛滥,国家处于赤贫和半无政府状态。这场强烈地震,估计会有20万人死亡,国家副部长级别以上的官员几乎全部失踪。各种迹象表明,地震大难,并没有把海地的民族凝聚力迸发出来,反而有的派别想趁机打压对手扩大势力。海地监狱犯人集体越狱,导致治安迅速恶化。

在差不多85%以上建筑物被摧毁的客观现实面前,在全国近80%以上医务人员失踪或死亡的情况下,如果把大量精力集中在从建筑瓦砾中挖出越来越不可能幸存的遇难灾民身上,而忽略了活着的灾民正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公共卫生灾难,那么,这场救灾将会是“失败”的。美国有关民间组织警告,如果国际社会再不加快人道主义救助,加紧向灾民分发食品,海地有可能暴发激烈冲突,随着地震有可能诱发出波及全海地的新一轮内乱,致使不仅从瓦砾中救出来的灾民可能转眼就会死于内乱的枪口下,还会使本身不受地震重大影响的海地其他地区人民也处于血腥动荡之中。

“先救活人”原则,闻之残酷,似与人道主义精神相悖,而且对理论上有可能还有生还希望的深埋在废墟里的灾民来说,无异于就是宣判死刑。但是,对于海地这样的现实来看,“先救活人”原则体现了救灾中的“务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科学救灾,不是靠眼泪和呼喊就能完成,必须要冷静地权衡各种因素和成本,在救援力量有限、最好搜救时间已过的诸多情况下,救援力量应理出轻重缓急,防止人为的“二次灾难”发生。“二次灾难”,指的是使本来幸免于地震之难的灾民,却死在地震之外的灾难中,造成更大、更恶劣的后续损害。

我们注意到,在联合国传达了海地灾民的“先救活人”原则呼吁后,国际社会迅速从搜救遇难侨民的力量中,分出足够完成人道主义救助的力量,投入到建立医疗站、增派医护人员、派遣心理干预师,以及投入到粮食分发、维持秩序、提供洁净水等方面。巴西、古巴等已经表示派出庞大的医疗队伍奔赴海地。

邻近海地的国家,如美国,准备适时开放边境,让地震难民得到庇护。我们也注意到,美国已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启动了与靠近海地的多米尼加的外交磋商,让多米尼加开放港口,接收涌入的海地难民。美国表示,如有必要,将全面接管海地,不惜背上“门罗主义”扩张的猜疑。而在“先救活人”原则的指导下,“门罗主义”扩张虽有自私性,但眼前有其必要性。(和静钧)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