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卡的距离
2010-02-10 21:28:5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若兮)晚上回到家,桌上照例放着一摞信件,有银行账单、有各种商品的广告、还有政府来函……翻了翻,突然发现夹杂其中的有一张贺卡模样的东西。拆开一看,竟然是来自一个同城好友的春节贺卡。卡片不大、言语不多,但是却充满了温情。很多很多年都没有收到过贺卡了。这张卡片竟然让我拿在手里,良久都说不出话来。

相信三十出头的国移都有过那么一段日子。那是在上学的时候,每到圣诞、新年、春节等节庆的时候,都会彼此送一张小小的贺卡,写上祝福的话。小学的时候大多都是写些中规中矩的“新春快乐”之类的;到了初中就会揣着一颗驿动的心写些朦胧诗了,偶尔还会应着西洋景写上一句热辣辣的“I love you”,再画上一颗红心;而到了高中的时候,开始流行起“笔友”,同在一个学校的两个人会通过贺卡、亲笔信来联络感情,神秘而又新鲜。小小的一张卡片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祝福话语塞得满满的、还要拿各种颜色的马克笔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人缘好的同学可以收到沉甸甸一兜子的贺卡,而比比谁收到的贺卡更多,也是那会儿过年过节时候的一种乐趣。

而每年贺卡的采购活动,也成为上学生涯中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我从小生活在北京,还记得月坛公园每年的12月份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贺卡展销会。整个公园的路两旁都是来自各地的小商贩,把贺卡按照种类或者价格码放得整整齐齐。而我们这些学生就会早早地问父母软磨硬盘要多一些零花钱,然后在心里细细数一遍要送几个人、需要几张卡、再看看手里有多少钱。这就是最早期的“预算控制”培训课程了吧?遇到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徜徉在那长长的“贺卡”河流中流连忘返。粉的、蓝的、绿的,中式的、西式的、卡通的、花朵的,镂空的、烫金的、立体的……各种各样带着香味的卡片让我们难以抉择,通常都是买到最后发现还有很多好看的都没有收入囊中。

如果说上小学、中学时一年一度的贺卡季节是一种玩乐的话,那么上大学时到年底对贺卡的渴望就是一种对友谊的期盼了。高中毕业后,曾经的同窗好友都因为高考成绩的不同而考上了不同的学校,有的还在外地。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是“鸿雁传书”了。还有年底的时候天天去学校传达室找老大爷问有没有自己的信和贺卡。拿到贺卡后飞奔回宿舍、躲在被窝里拆开了细细体会,就成为了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小学、中学、大学时代积攒下来的贺卡,曾经被我很是珍藏了一段时间。家中书柜有专门的两个大抽屉是用来储藏历年收到的贺卡的。闲暇时会翻出来看看,看看那歪歪斜斜的字体、稚嫩的话语。成长的快乐就尽在其中了吧?

随着毕业了、走上社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用“客套”来形容更为合适了。而那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书信、贺卡也逐渐被便捷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所取代。电子时代让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多远的朋友,}要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敲上几个字,然后一按“发送”键,那些问候就会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发出去了。对于键盘的依赖让人们都几乎忘了提笔写字是什么感觉了,越来越便捷的问候方式反而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不知道什么时候书信、贺卡已经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不再提起了。过年过节的时候短信满天飞,礼物越送越高级,而人情,反而越来越淡漠了。小时候为了写一张漂亮的贺卡而苦练书法的劲头也没了。电脑敲出来的字都是一样的规矩,不分美丑。不是有那么一句笑话吗:“在对面的电脑上跟你聊天的哪怕是一只狗,你都不会知道。”

在社会上挣扎了几年,移民了、出国了。偶尔去外国朋友家做客的时候,看到朋友的壁炉上总是摆着几张精致的贺卡。问起来,朋友说这些贺卡每年的圣诞时分朋友寄来的。看着贺卡精美的封皮、温馨的话语,不禁突然开始怀念起小时候那如雪片一样纷沓而至的贺卡了。那个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简单、那么纯洁。而那种简单和纯洁是千金都换不来的感觉。

人和人之间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是物质吗?恐怕不是。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什么都不缺。也许人和人之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就像这里的小小孩一样,每到情人节的时候,就会让爸爸妈妈买回来厚厚一摞小贺卡,然后用稚嫩的小手写上自己小朋友的名字、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是的,我们长大了、我们思考的事情多了,但是我们对感情的需求依然如故,也许人和人之间,需要的}是一张卡的距离。

看看手中这张贺卡,再看看窗外纷飞的雪花,我突然感到了一丝温暖。毕业十年了,这是十年来收到的第一张贺卡、它的份量可想而知。将这张小小的卡片规规矩矩地摆在我的壁炉上,这就是今年春节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