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中国新年
2010-02-10 11:10:3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晓苏)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年的感觉越来越麻木,尤其是到了国外,常常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大人们得正常上班,孩子们得照常上学,没有节日的喧嚣和喜庆。

每次打电话给父母拜年,听到电话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聆听父母一遍又一遍的祝福,才能感觉到那浓浓的年味,回想起那一个个逝去的新年,记忆竞是那样的遥远和清晰。

小时候,对新年的向往远胜于现在的孩子对圣诞节的渴望。一进腊月,小孩子们便开始掰着指头算日子,缠着大人问长问短,打探和搜集有关过年的消息。

临近年关,学校放了假,孩子们便想出了笼的小鸟,一门心思盼着过年。大人们虽天天上班,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做做总结,开开茶话会,当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办年货。单位发的,自己买的,大包小包,天天忙着往家里搬东西。

小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大人们搞卫生,贴春联,最高兴的是可以跟着大人去购物,品尝着美味的糖果,挑选心仪的新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钻来钻去,听小贩们亮开喉咙响亮地吆喝着,相熟的人热情的打着招呼。

这时候大人们大多很慷慨,孩子们也会见机行事,于是乎,喜庆的音乐伴随着孩子的嬉笑声,各种叫买声,大街小巷立刻欢腾起来,那浓浓的年味便一点点弥漫开来了。

真正过年要从年三十算起,大人们一清早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最不擅长家务的爸爸磨刀霍霍,杀鸡宰鱼,妈妈则忙着正蒸年糕,包春卷,炸元子,炸藕合,这几样食品成为我们家过年时必备的美食,大概是因为它们都有很好的寓意。

每做好一样,妈妈就会在厨房里大声的叫我们,整个房间立刻香气四溢,味蕾跟着便活跃起来,我们就在厨房好客厅间来回穿梭,看着电视,吃着美食,等到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能是做做样子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

守岁则是年三十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电视,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北方人习惯年初一吃饺子,南方人习惯吃汤圆,而我们家乡的习惯则是饺子汤圆兼备,叫法也有讲究,饺子叫“万万顺”(弯弯顺),汤圆则叫元宝,借助名字的巧妙,为自己讨个吉利。

放鞭炮是很多男孩子的最爱,一临近零点,外边是鞭炮连天,火花四溅,所有的声音都淹没在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生活的艰辛情感的不如意随着爆竹烟消云散。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接过妈妈给的红包和糕点,妈妈便开始叮嘱我们,新年起来的第一件事,要先吃糕,又叫开口糕,吃了糕才说话,有高升的意思。

大过年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是爷爷奶奶在我们家过年,那讲究就更多了。东西吃完了,不能说完了,光了,没了,要说吃满了,年初一那天不能扫地,担心把一年的财气和好运扫出去。东西摔坏了,要说上一句碎碎平安,孩子说了不吉利的话要赶快补上一句,童言无忌,说话狗屁。那些不吉利的话便不算数了。不管是否受到大人的责备,孩子们都会觉得很开心,辛苦忙碌的是大人。

年初一的早上,我们可以躺在暖暖的被窝里,心安理得地睡懒觉,妈妈则要早早地起床准备接“财神”。财神是传说中掌管着人类财运的神仙,新年那天会挨家挨户地派发财神。

也许是为了凸显神仙的神秘性,财神都在天亮之前出现,伴着财神到的敲门声,打开门便会接到一张写有“财神”字样的红纸,据说能给你带来一年的财运。而所谓财神通常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也有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人趁着新年讨些喜钱。

接了财神,吃了饺子,剩下的就是拜年了。亲朋好友开始走动起来,爸爸妈妈留在家里准备些瓜果糕点,等待客人的来访。

我们则趁机留出家门,约上三两好友,上公园,逛书店,装上一包零食,满大街的溜达,这种快乐惬意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看了花灯,这玩野的心才慢慢的收回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