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白求恩故居
2010-05-25 18:40:3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郭锡伯)1938年年初,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不远万里,带着大批药品和器材到达中国延安。1939年11月12日,因手术感染,白求恩病逝于河北唐县黄石口村,为中国抗日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终年49岁。

当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写出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赞扬了他救死扶伤的崇高思想境界,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纪念白求恩》真诚表达了中国人的感恩之情,也让世界人民认识了加拿大的这位大英雄。

**参观白求恩纪念馆

白求恩出生在安省格雷文赫斯特镇(Gravenhurst)。小镇水清林秀,寂静典雅,有两万多人口。1970年中加建交后,白求恩逐渐被更多的加拿大人所了解。为了增进中加两国间的友谊 1972年,加拿大政府正式授予白求恩“加拿大历史重要人物”的荣誉,这是加拿大人得到的最高荣誉之一。

1973年,加拿大府收购了白求恩故居,将旁边的另一栋房子作为展览和办公室,命名为为国家历史遗迹简称白求恩纪念馆,教育人民学习白求恩的人道主义精神。白求恩纪念馆从1976年8月开始正式开放,平均每年都有11000人以上参观访问。

2009年是白求恩牺牲70周年,我们和女儿全家老少三代,去格雷文赫斯特参观白求恩故居,缅怀白求恩的不朽业绩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的牺牲。在马斯科卡大街彼邻的一个十字路口旁,有一栋米黄色的小楼,尖尖的屋顶,黑瓦白墙,有鲜花草坪枫树掩映,这就是白求恩故居。

不远处还有一栋大小相当的小楼,一层开辟为白求恩生平展览室,二层做办公用。路口竖立一个白求恩红底黑白照片,做参观标志牌。我们依次参观了白求恩展厅、故居、镇中心铜像三个部分。

**做个白求恩式的大夫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白求恩展厅。这里有中国赠送的有关白求恩的纪念品、纪念章、画家李琦的画像、中加两国发行的邮票等。白求恩在中国救治伤员的活动占了大部分。在展厅显著位置有1939年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微雕版。

我在一张儿童教室绘画的大照片下停下来,讲解员介绍说,白求恩不仅是医生、军人、作家,他也是一位艺术家,喜欢雕塑、美术,在加拿大成立了卫生、艺术学校,图片是白求恩艺术学校的学生在上课。在展厅中间有一个白求恩雕像和他助手在忙碌工作。白求恩戴着眼镜,腰间系白围裙,俯身在简陋的手术台上,神情严肃,专心致志。旁边放着两件白大褂,我的两个外孙女穿上它,和白求恩爷爷合影留念。我想,这一刻会在她们心里种下理想的种子.

在展品中,看到白求恩发明的人工气胸器、白求恩肋剪等。回想过去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毛泽东主席说他“工作中极端负责任”,“技术上精益求精”,对这些评价缺乏感性认识,参观后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白求恩不仅是医术高明的外科大夫,他还是一位有创造性的发明家。

在一层展厅的后面有一个不大的影像室,一次可容纳30人,用十几分钟专门介绍白求恩一生中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事件,将白求恩在战场上,生活中连贯的、生动的历史资料展现在大家面前。听筒可同时用中英法三国语言解说任选择,对说粤语的参观者,还在字幕上有文字说明。

从展览馆影视室出来,沿草坪向南大约走50多米是白求恩故居。故居设施完全恢复100多年前苏格兰风格,楼上是居屋,楼下是厨房和客厅。白求恩的祖父是北美著名医生,蒙特利尔医学院创建者之一,父亲也是一个医生、牧师,母亲是一位木匠的女儿。

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就出生在这所小楼里。白求恩自幼崇拜他祖父,立志长大做一个济世救人的医生。白求恩重视学习与实践。他在学生时代常常到郊区伐木厂为工人上课,毕业后在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等医院当外科医生,发表学术论文,设计和发明了100多种实用的医学器材。

故居参观结束后,我写下留言:“白求恩大夫,我们还会来看望您,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小镇白求恩铜像

许多人去参观白求恩故居,有时忘记去看小镇中心白求恩的一座铜像。加拿大在2002年8月树立的这座铜像,高两米,白求恩脚穿草鞋,右腿迈向前,腰前倾,右手握着听胗器,目光炯炯,迈着坚定的步伐。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芝参加了铜像揭幕式,国家主席江泽民写了贺信,原件陈列在展厅内。

参观白求恩故居,给我们全家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宋庆龄在《外科解剖刀就是剑-白求恩大夫的故事》一书序言中写道:“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今天这些任务是世界性的。因此,当英雄无论是在本国或在外国工作也是世界英雄,非但历史上是如此,而且现在也是如此。”

故居盛名远,英雄浩气存。这次小镇的经历,会使我永远不忘:不忘展览中白求恩爱人敬业的形象,不忘白求恩那永不停歇的步伐。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