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的定价权在谁手中?(上)
2011-02-22 22:13:47
来源:星星生活

在中国房价最近六、七年来节节高涨,一路上冲,政府三番五次修改政策都不见效的情况下,人们在无奈之中不禁对房价的形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神秘和好奇感:房子的价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谁拥有市场上商品房的定价权?

我在今年1月7日出版的《地产周刊》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很特别。该篇特约文章将中国房市价格高企不下的最终原因简单地归之于买房者,它认为房价炒得高,就是因为有人去买。如果买家不接手,或只在某个价格上出手,中国房市根本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局面。而文章认为,出现这种买家“壮士断腕”之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拥房情结”等等。这种讲法初看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卖者出那么高的价,买者觉得高不买就是了,大家都不去买,卖家就只能降价了。

按照该文逻辑,如果买房者都那么理智,那中国政府的调控政策不仅不用瞎折腾,社会也会因此而很容易就变得更和谐了。因为以此类推,通胀也不会产生了:买家嫌贵?不买就是了,大家都不买,价格不就下跌了吗?等价格跌到你的价位再出手,何来通胀?作者在文章中举例道,在房产市场上,如果最后的买家只愿出价$100万,一旦超过$100万就不买,那房子就只能值$100万……。但文章没讲,这个$100万的定价是怎么来的。谁又能保证买房者不贪婪呢?如果买房者将房价压到$10万元或更低,那卖房者是否只得以这个价出售?再类推到极端情况,买家“贪婪”到要卖家倒贴钱才“买”,卖房者是否就得心甘情愿“认栽”了?

该文的推断和逻辑是建立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理想主义基础之上的,完全可以跟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人人都大公无私,共产主义很快就可以实现”的理论想媲美。对此,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下,市场里的众多买家会有一个统一的意志并指导其行为吗?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早年在中国盛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的理论,该理论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是以浪费巨大的社会财富为前提的,而计划经济既可使社会生产有序的进行,又可以避免巨大的社会浪费。理论上这似乎是无懈可击的,但实际上呢?苏联70年,中国改革前的30年和后30年的社会实践已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市场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复杂交换场所,市场价格的起起落落是由一个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在某个时刻,某个阶段影响价格,但价格的最后形成则是由市场本身决定的。

以前一阵国内大蒜价格疯涨为例,大蒜并非国计民生商品,但当大蒜价格离谱地疯涨时,它还是一天一个价地往上冲。按该文作者的意思,这些购买者在犯傻。是啊,不吃大蒜又不会危及生命。可是市场面对涨价并没有出现一个相同的反应:抵制购买!因为这个消费群是由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除各种炒作者外,买大蒜的群体至少包括:国家储备机构,已订有合同的出口企业,各类大蒜商品加工企业,各类餐饮企业,和各种各样的个体消费者。企业有大有小,有国企有私营有外企,有资金雄厚和小作坊之分;个体消费群也有穷富和对该商品的不同消费之目的之分。

毫无疑问,对涨价消费者都会反感,但各自的利益决定了他们对涨价的反应会非常不同。他们中有人会因涨价而停止购买,有人会少买,有人会照买,而有人却会无可奈何地多买。各种反应取决于各自的利益驱动,既然买方不可能有统一的购买行为,那价格的形成就不可能由买方单独决定。在公开、公平、自由的市场条件下,“大家都不去买,卖家就只能降价了”这种论调只能是一种很幼稚的美好愿望而已。

本人本是普通IT打工人士,几年前开始沉醉于多伦多的房地产投资,先后投资买了不少房子,并仍在继续大力扩张,喜欢和同道中人切磋,并乐意为初级房地产投资者提供各种建议及分享经验。

作者:土旺–独立房地产投资人,如对多伦多的房地产投资感兴趣,可联系本文作者, 电话:416-455-3412,电邮:[email protected],博客:http://tuwang.51blog.ca。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