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湘鄂情
2011-03-15 17:38:42
来源:星星生活

讨论去哪里吃饭,朋友当中有嗜辣的四川人,有怕辣的上海人,一番纠结,最后公平起见,一从长江头,一自长江尾,沿着长江往中间靠拢,终于讲定:这次就试试湖北菜。于是一个名字同时从好几张嘴里蹦了出来:湘鄂情!

说起FINCH 和 KENNEDY 东北角上的湘鄂情两湖菜馆,家住在YOUNG街以东的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的,可是新近餐馆大幅更新了菜品,结合国内潮流,本地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美味新赏,倒还真是第一次有机会去尝试。

湖北菜的口味略微偏重,但与它的邻居湘菜相比,又不及后者辣,更没有川菜的麻,所以五湖四海的移民朋友,尽可聚在一起,开心点用:一点点咸、一点点辣……一切恰到好处,对于不能吃辣的江浙闽粤等南方人来说,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多伦多寒冬漫长,但一些食材正是当时,此等机会岂容错过,翻开新制的菜谱,和湖北菜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

等上菜的当口,一起聊起对湖北的印象:帆影碧空,天际江流的黄鹤楼;莲叶接天,荷藕飘香,鱼虾满仓的洪湖水;流金如画的油菜花田;一望无际广袤的江汉平原;还有那住着池莉笔下无数个鸭脖子西施的火辣鲜明的汉正街 …… 鱼米之乡的风情画很快就被拼凑了出来,浮现于眼前。

一边回味着如斯美景,一边品尝着湖北美食,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呢?早在先秦时期,荆楚食风就风行长江流域,在楚文化的影响下,凭借“千湖之省”和“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以水产为本,鱼肴为主,口味淳厚的特色。清蒸武昌鱼、沔阳三蒸、红烧t鱼、莲藕炖排骨等都是其代表菜式。

“尤其武汉是湖北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末清初即已成为“四大名镇”之一,与河南的朱仙,江西的景德,广东的佛山齐名,内联九省,外通海疆,被誉为“九省通衙”,本世纪初,武汉作为华中经济中心,进出口贸易额仅次于上海,超过天津和广州。商业上的繁荣,必定促进餐饮事业的发展。”在座的一位美食家,呷了一口热茶,侃侃而谈道:“武汉菜含武昌、汉口、天门几个部分,武汉菜以肢污菜为母体,吸取了省内外各个菜系的长处,经过长期不断地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是湖北菜系的典型代表。武汉菜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和造型,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一格。口味讲究鲜、嫩、柔、软,菜品汁浓、芡亮、透味,保持营养……”

说话间,第一道菜,已经热腾腾地端了上来,“千椒钵钵鱼!”服务生大声报了菜名。略带香辣的汤水中,雪白嫩滑的鱼片诱得人食欲大开,入口轻滑,肉质细腻,几口下去,先垫了垫饥肠空腹,好不痛快!话说湖北自古誉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淡水鱼类,许多鱼种还是湖北所独有的。像生长在长江支流清江的清鱼,肉多刺少,肉质鲜嫩,水产中的上品。红烧、清蒸、粉蒸、涮食均很适宜……这一道菜,鲜香提胃,又不比川菜馆的水煮鱼,沸腾鱼那么过度刺激,倒是温和之上选了。

因为人多,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遍尝广试,跟着“水煮嫩牛肉”“农家小锅炒”“茄条煸长豆”“武汉豆皮”一连串的上来,朵颐大开,其乐难言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沔阳三蒸”。

沔阳其实是湖北仙桃市的原名,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汉水之滨。沔阳三蒸是仙桃一道传统名菜,即粉蒸肉、蒸珍珠元子、蒸白丸(芋头)。相传元末起义军首领,渔家子弟陈友谅在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让夫人潘氏亲自下厨,别出心栽地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从此民间喜庆佳节时常用“三蒸”款待宾客。我尤其钟爱其中的“蒸白丸(芋头)”,入口香滑,柔软适度,满口都是芋头特有的清香和口感,不知不觉,就三五个成群结队地下了肚。

还有一道农家菜,也得到众食友交口称赞:“葱油炒蚕豆”。一汪晶莹碧透的蚕豆,好看地摆设在滑亮油金色的竹编小箩里,豆香扑鼻,俨然一幅田园归农的彩墨小桢,还未动嘴,视觉上就如沐春风,先享受了一番。豆子非常柔腻,加拌葱油的清香,不消十分钟,就被撮夹一空。某人一抹唇边的葱油,意犹未尽道:“跟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相比,吃这样的江湖小菜,还真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意思。”

接下来一道“贺胜桥鸡汤”也大有名道。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朋友,大都知道让叶挺一举成名的“贺胜桥”“ 汀泗桥”之战。在当时的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大败吴佩孚的部队,建立了赫赫功勋,为其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而第七军也因此赢得了“钢七军”的美名。据说那时当地百姓,就是端出了这样一盆热腾腾的鸡汤,犒劳战士呢。汤鲜肉滑,煲以枸杞,红枣等滋养之材,实在叫人杯盏难停……

聊着风土见闻,温故而道新……一次美食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次湘鄂大地的神游之旅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