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轮胎: 巨鳄夹击中的“国货”品牌(上)
2011-10-20 19:02:4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记者郝运报道)近年来美国各大零售集团企业纷纷北上抢夺市场,其集团化的营销模式令传统的加国零售企业纷纷沦陷。创建于1922年的连锁店“加拿大轮胎”(Canadian Tire),一方面挣扎于古老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在的巨大压力之下,亦力争求新求变,但未来前景如何,仍令人担忧。

商场无情人有情。面对这个以“Canadian”命名、凝聚着加拿大人一份自我认同的“民族工业”品牌,加国人究竟应该尊重商业规则,平静看待“加拿大轮胎”走向衰亡,还是效法美国人“买美国货”的做法,保住自己的“国货”招牌?

位于多市中心央街夹戴文坡街(Davenport Road)的“加拿大轮胎”分店,距1922年约翰及艾尔福雷-比利斯兄弟(John and Alfred Billes Brothers)创建的首间“加拿大轮胎”铺面的店址仅有几街之隔。该店亦是该零售连锁集团自1937年以来的旗舰店。但数十年辉煌之后,如今店内的情形却现出一片败相。

顾客一进门,首先看到在客服处柜台前一群拿着加湿器等过季商品等待退货的人们。顾客要经过几道高度到腰间的旋转门,才可以费力地到达一排排的货架跟前开始选购商品。货架底部堆满杂乱的厨具、吸尘器、钻孔枪、水龙头等。售卖冰球用品、露营用品、玩具及体育用品的二楼及售买汽车零件的底楼情况大抵相同,另外店内还有“加拿大轮胎”店铺的标准情形: 穿着浸满油污的制服的汽车修理工,及堆得有一面墙那么高的四季轮胎。

城外新一些的店铺情况会好一些,空间感更大,空气更加流通,但总体情况与市中心的店铺大同小异。杂乱堆置的各色电器和商品,价格既不便宜,亦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难以让人产生购买欲望。此外,由于采用看似独特、实则效率低下的加盟店的形式,“加拿大轮胎”的客户服务水准,在店与店之间可能天差地别。

“加拿大轮胎”的古老经营方式似乎处处展示着当今现代零售企业所尽力避免的最坏的形态。来自美国的大型零售企业Wal-Mart、Home Depot,或许不久的将来还有Target,近年来像充满燃油的战车一样大举北上抢占地盘。在他们的竞争之下,“加拿大轮胎”的经营方式或许落伍。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古老的加拿大零售连锁店去年销售额仍达103亿元,为其带来4亿5300万元的赢利,比上一年增加了约百之三。“加拿大轮胎”通过其金融及银行业务,也取得可观赢利。

人们早在二十年前就在谈论“加拿大轮胎”将在美国零售巨擘的夹击之下很快折翼。不过这种情况致今仍未发生。秘密在哪里?加国零售业分析家认为,“加拿大轮胎”的经营模式在理论上坏得无可救药,但现实生活中却仍十分好用,这或许是源自一种植根于社区的街坊式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即使没有一间商学院会肯定“加拿大轮胎”的模式会成功,但它仍有自己的前景,即使这前景并不明朗乐观。

拥有89年历史的“加拿大轮胎”近年来努力挣扎克服其销售单调的弱点,并致力于吸引更多女性消费者 。但其成效令人存疑。目前,其掌舵人、前贝尔公司高层、现任“加拿大轮胎”首席执行官惠特摩尔(Stephen Wetmore),则提出重新回归到“加拿大轮胎”的传统强项–汽车配件、工具、家庭用品、体育用品等,以应付日益增加的同业竞争。他认为,这是“加拿大轮胎”的特色,没有理由改用一种“性感的”营销方式,模糊这种自己固有的特色。

在惠特摩尔的指挥之下,“加拿大轮胎”的487个加盟店正在经历一种悄悄的却是急剧的变化。本月初,该企业宣布重新开始经营网上销售业务。“加拿大轮胎”早在2009年即开始尝试网上商店,但并不成功。其售卖的一些价格不贵却体积巨大的商品,比如一个独木舟,如果采取网购及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难以控制因送货带来的成本或价格上涨。

(待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