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青坑村的百年照片
2011-12-09 17:54:5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郑庆潮)这是一张100年前拍下的照片,拍照地点是广东省大埔县左弼乡青坑村。这是我的大伯郑心言(得铭)于1992年2月整理的。

照片是继太祖母和子孙们的全家合影,照片中的人物包括她和她的4个儿子–香贤、礼贤、助贤、方贤, 四房儿媳妇和孙子、孙女们。

我的爷爷郑方贤(时年30岁)、祖母沈淑贞和他们当时已生的5个子女全都在照片里。包括大儿得铭(7岁),二儿得遂(5岁),三儿得修(3岁),四女得贝(1岁半),五儿得祷(初生婴儿)。

拍这张照片的时间是1911年12月。其时辛亥革命刚爆发2个月,南方各省纷纷宣告共和独立,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于土崩瓦解,孙中山正在南京筹备出任临时大总统。

郑家宋末自河南迁徙到闽再入粤,到郑方贤已是第24代。以前听祖母说过,郑方贤之前五代都只有2兄弟,一家有后,另一家无后,相当于是5世单传,都以打铁为生。到郑方贤时则有4兄弟,他排行第四,是最小的一个。郑方贤生于1881年,正是满清王朝风雨飘摇,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充满内忧外患的年代。

在粤东的客家山区,也许是天高皇帝远,人们还在过着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时代大变局激荡的微澜也开始波及此地。郑家居住的大埔本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区县,自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设立潮州府以后,大埔县却是较早归潮州府管辖的县份,距潮州约有200里地,虽其民俗(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而不视为潮州八邑之一,但因有韩江水路直通,来往潮州还是很便利的,因而也易得沿海风气之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清政府被迫开放沿海10处通商口岸,其中之一就是潮州府。当时汕头还仅仅是潮州府辖下澄海县的一个小埠。在洋货输入的同时,近代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医药,新式教育也进入了潮汕地区。

不知不觉,伴随着西学东渐,郑方贤已逐渐长大。时代的变迁让他有了寻找自己梦想的冲动,他再也不愿象他几位兄长那样,长大了就去继承祖业,和祖祖辈辈的先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浑浑噩噩就是一辈子。他跟父母说:“我要读书。”但一个农村的孩子,哪有条件去上学呢?

那时,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正借国门打开的机会进入潮汕地区传教授道,而其主要手段就是办学校,办医院,办各种慈善事业,借助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药为教民、平民等施医赠药,并以此为切入口大量发展信教徒。讲求实际的中国农民,自然信奉“有麦皮,就有真理”,有书读再说。

就这样郑方贤进入了教会学校,学文化,学科学知识,开阔了眼界,也逐渐认识了基督。他的眼前展开了一幅新天新地的美丽图画。打开圣经,第一句话就是:“起初,神创造天地。”圣经又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青年郑方贤好象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要做什么。后来他改名叫郑晓初也许与此有关。

1900年郑晓初年满19岁,他已决志信主,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在潮州福音医院专科班学习西医。 这多少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北方发生庚子之乱,许多教徒殉教。据有关史料统计,共有2百多名外国人,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在1900年夏天的屠杀中死亡。

庚子之乱源起自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不满西方国家支持戊戍变法,利用仇教排外的义和团,杀害西方传教士和本国的信教群众,并公开向西方11国宣战。其直接后果,就是八国联军疯狂报复,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生灵涂炭,仅华北地区,就有10万中国人惨遭杀害。

就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非常时期,主政东南的改革派重臣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共扶危局,与上海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中外互保、互不侵犯”。

李鸿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他把皇室向各国开战的诏书称为“伪诏”,明确表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东南各省也仿效李的做法,公开宣称“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也许是神的安排,中国的南方竟奇迹般地与列强相安无事,有一个稍为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思想与新生事儿的摩擦也是在所难免。在得知教会要在潮洲南关外建福音医院的消息后,附近民众纷纷反对,一方面阻止官府不给医院建设办理契证和相关建筑手续,一方面对医院围墙采用屡建屡毁等强硬做法,所幸的是没有发展为兵刀之灾。

后来,经过教会的努力和各方的协调,事情有了转机,官府给医院办理契证和相关建筑手续,附近民众也晓明事理,停止过激行为,使医院建设在经过一段波折后得以顺利进行。

庚子事变的消极结果是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四万万五千银两。而积极的结果则是:顽固派土崩瓦解,改革派李鸿章、张之洞重新掌权。1901年,慈禧太后宣布新政,这个新政的措施比当年戊戌变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废科举,办学校,奖励工商,兴办实业,修铁路,练新军等等。

用今天话讲,是市场经济大发展,工商企业大发展。二十世纪的头十年,新政,新军,新学,新经济,新医药,新思想……新鲜事儿层出不穷。这些新事物客观上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变局的环境中,经过4年勤奋学习,到了1904年,郑晓初在潮州福音医院专科班毕业,成绩优秀被留院任教并行医。

1907年郑晓初医师以西医应诊,率先在潮城太平路铺巷口合股开设潮州第一家西药房“华英泰”药房,为民诊病配药。他除治内儿科、牙科拔牙外,还开展外科缝合,包皮及小儿肿瘤切除等小手术,用钳产处理难产。其时他已娶沈淑贞为妻,并育有2个儿子。

沈淑贞是潮州地区华人当西法接生员的第一人,由郑晓初培养学习新法接生技术,并在“华英泰”西药房工作期间,独立施行西法顺利地接生了第一个婴儿。

这个时期,郑晓初及家人的生活重心已经转移到潮州城了。我们现在却能在这张拍于大埔青坑村的照片上看到郑晓初全家,显然他只是回老家探亲的。

1911年12月的时候,青坑村的郑家人也许还不能完全明白革命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以看到,照片中的男人们,包括男童们都不再保留那根满清国子民的长辫子了。想必他们已从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变化中感受到,时代大变局的闸门已经打开。

郑晓初这一年正踏入“三十而立”之年,已有5个子女,他的事业,他置办的物业都在潮州。大埔青坑村的郑家也许是最后一次大团聚了。从此,兄弟各奔前程。郑家人开始走出客家小山村,走到州府,省府,走出广东,走遍中国大地,走向世界。新的事业,新的家在等待着他们,此是后话。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