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2011-12-22 21:58:0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史毅敏)日前与友人谈话,我引古人言: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语出《战国策∙魏策》。

战国末期,秦国日强,不断东侵。公元前258年,秦军竟然进抵赵国国都邯郸城下。赵国数度向魏国求救。魏安王虽派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援,但惧于秦国恐吓,魏王令晋鄙军留驻赵魏边境,“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史记∙魏公子列传》,下同)。

魏王有同父异母弟,名无忌,被封在信陵地方(今河南省商丘市西面宁陵县),人称信陵君。信陵君为人贤,急人所困,“名冠诸侯”,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首(注一)。同时,信陵君也是出色政治家与军事家,知道赵魏两国唇齿相依,赵亡则魏必危,数度请求魏王发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无奈之下,信陵君采用谋士计策,从王宫盗出调军“虎符”(类似今天军令印信一类),携符驰往晋鄙军中。晋鄙疑,不从命,信陵君果断令力士击杀晋鄙,随后“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围困既解,赵王亲自出城迎接。大概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据《战国策》说,一个名叫唐雎的策士,此时进谏:“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唐雎进一步解释:“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就是不可让人知道的意思)。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亲自出城迎接),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按照《战国策》说法,信陵君一点即透,立刻谦恭回应:“无忌谨受教。”

唐雎这个人,历史面目十分模糊。史上是否实有其人,是一个人还是曾经有两个叫唐雎的,与信陵君这段话是不是他说的,原话是否如此,都有些争议,这些我们且不去管他。我们看《战国策》所写这些话,的确闪烁人生智慧光辉。前半部分“憎人”一段,或许过于“权谋”。后半部分,“事有不可忘”与“不可不忘”,既体察人情,又不失忠厚。

小而言之,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热诚相助,之后双方没有妥善处理好“不可忘”与“不可不忘”的关系,导致心生芥蒂的情况,我们每个人要么亲身经历,要么曾亲眼目睹。此类例子多矣,望吾友深思。

说句题外话。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从谋士助手归属,到盗符细节,再到军中杀将夺权,最后整军激励,成功后谦逊退让,每一步都充满曲折,戏剧元素充盈澎湃,历来被视为文学创作优秀素材。郭沫若曾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据此写过一出历史话剧《虎符》,改革开放初期,北京某剧团曾重排公演,我看了一下,使用现代戏剧形式演绎中国历史故事,可惜算不得一个成功的尝试。

也许还可以顺带提起,就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前一年(公元前259年),邯郸城中秦国公子异人家里(注二),有一名身世可疑的男婴呱呱坠地,取名赢政。这名婴儿长大成人之后,有一个更为世界熟知的名字 ― 秦始皇。

注一:“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以及楚国春申君黄歇。此四人均为各国贵戚,或多或少曾执掌或参与朝政,且都礼贤下士,广延门客,时人称贤。多伦多有个华人慈善团体“孟尝会”,名字应该就是来自孟尝君,大概是取他“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吧(《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二:当时流行各国彼此派遣王子留驻,作为两国关系人质。公子异人当时被派驻赵国。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