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的知青生活花絮(续2)
2012-02-07 23:11:4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海齐)山风吹过,溪水流走,但三十几年前那段艰辛生活的履迹仍经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那是曾经的岁月带给我们一代知青永远难以挥去的生活印记。

**最虔诚的入党心愿

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在广阔天地里把自己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火热理想,在不满十六周岁时我就离开温暖的家庭上山下乡了。

在五年多的知青岁月中,我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非常努力认真地工作,用两手老茧磨炼火红的思想,希望有一天能从一名共青团员变成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但这种虔诚的信仰却让偶然中的命运开了一个非常认真的玩笑,我错过了两次可以站在党旗下宣誓的机会。

第一次机会是在我下乡的一年半后,就在党支部要审核我入党志愿书时,我们的窦广胜书记却因个人的生活问题和其他两名所级领导同时调离岗位,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无限延期我同其他几人的申请,继续考察使我错过这次加入党组织的机会。

又过了一年多,我己经被任命为岩石所专职武保干事了,所党支部重新讨论我的入党申请。但这一次却因父亲突然的隔离审查而被牵连。作为中学历史教员的父亲曾给《红旗》杂志社写信,陈述他不同意“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理论观点,而他的几封信却使我错过了第二次走进党组织的机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岁月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用第二种忠诚的信念和热情承载起一个时代的沉重负荷,那是一段纯洁的年代,那是一段纯洁的人生。历史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欢乐与忧伤,有苦难与悲壮,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艰苦奋斗的奉献。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有一种怀念历经岁月的风雨。

知青时代虽然过去了,但那种为了理想的虔诚信仰和不计个人利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却成为我们人生中最靓丽的风景。

**最相思的猴头蘑

我们知青点在小兴安岭的南坡,各种野生植物满山遍野,遍地的山珍野菜,如蘑菇、木耳、老山芹、黄花菜、柳蒿芽、蕨菜、野韭菜、野菊花,其中最具有传说色彩的野生植物就是猴头蘑。

猴头蘑属齿菌科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蘑”,

野生猴头蘑是柞树枯死部位生出的菌类,一般有拳头大小,在自然条件下发育较慢,但也能生长成巨大的菌体。猴头蘑的生长特性颇具牛郎织女的情形,它是一对一的对应生长着。如果你在一棵树上发现一只生长着的猴头,那么在它对应的方向、同等的高度或几米处,或十几米处的一棵树干上一定还生长另一只猴头。

它们是自然生态中的相思植物吗,这种伴侣现象如何用科学方法去解释。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人类一样,一草一木也具有神秘的阴阳色彩,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探索去领悟。

影子被阳光牵着/一颗老去的树/垂向一个弯曲的午后/情感的思恋藏在枯干最深处/凝望,变成岁月的悬念。(摘录笔者《岩石断章》)

柞树生长的条件无疑是小兴安岭最佳,但采到猴头也非易事,在自然条件下能采到猴头的季节为5-11月。 我们知青班常年在山林里作业,能碰上猴头蘑的机会并不多,可见这种菌类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

猴头蘑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是食用蘑菇中名贵的品种,与猪肉炖则猪肉味;与鸡肉炖鸡肉味;不但是美味食品,还有药用价值,民间传说“常吃猴头,返老还童”。据现代营养书籍记载猴头蘑因为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而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作用; 还有助消化、滋补、保肝、抗癌、抗炎、抗溃疡、抗衰老的作用。

**最浪漫的青春旋律

在七十年代知青公开谈恋爱还属于禁区,谈情说爱被看成“小资产阶级的堕落思想”,任何越轨行为都要受到惩办。但是人性的情爱之火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浇灭的,正处青春年少的知青们,地下活动总是此起彼伏,宿舍区的水房有时变成晚间约会的最好场所,看露天电影则为男女知青谈情说爱创造了最好机会。

但那时知青恋情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我们的未来并不确定。一旦一方因招工、参军、升学而离开农村,城乡差别也只能使我们劳燕分飞。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站在小河旁。”

这首似是似非的歌曲《小芳》唤起我们对知青岁月的回忆,但又难以真切地表达我们在那段岁月里纯真而复杂情感。我的好友南岔知青孙亚洲和当地知青关玉芳谈了几年的地下恋爱也不敢公开化,直到知青返城大潮快要退尽的一九七九年才喜结良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幸,在极左思潮笼罩下的七十年代,我们的新闻媒介不厌其烦地宣传知青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思想,但有关部门却把提倡晚婚作为知青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我们知青点大龄女知青比比皆是,她们都怕因谈恋爱结婚失去回城的机会,我们最出色的赤脚医生贾华也是在回到哈尔滨之后才谈婚论嫁的。

血色年华的我们应有血色浪漫的青春旋律,可是我们广大知青却成为一个被爱情遗忘的社会群体,那是一个别无选择的时代,那是一代人在劫难逃的精神苦旅,谁来证明那些湮灭荒原没有墓碑的爱情。

**最悲痛的岁月风云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政治生命的灾难之年,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悲恸的一年。元月八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七月六日朱德委员长辞世,七月二十七日河北唐山大地震,九月九日毛泽东主席也永别了他日理万机的国家,离开了他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人民。

九月九日那天下午3点钟左右,还在山上劳动的我们接到停止工作的通知,让我们立刻赶回所里收听重要新闻。下午四点整,当从广播里传来播音员沉重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时,一丝不祥之兆掠过我的心头,但绝没有想不到是我们伟大领袖逝世的噩耗。

当广播到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逝世时,开始传来个别女知青的抽泣声,慢慢地这抽泣声汇成一片哭泣声。广播完毕,杨松柏所长布置近期的悼念活动和工作后,要求大家回到宿舍休息。

回宿舍后,先从女知青宿舍传来哭泣声,很快蔓延到我们这边的男知青宿舍,此刻,悲哀正笼罩着神州大地,中国正为失去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举国哀悼。从九月九日到十八日中共中央组织召开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期间,我们武装民兵排在自己建造的大礼堂里设了灵堂,并轮流执勤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同时我们所有知青每人佩戴一朵白花,戴上一块黑纱以表示我们沉痛的哀悼。

“抬头望见北斗星,日夜想念毛泽东”。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国人民之所以深深怀念毛泽东,不仅在于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更在于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艰苦奋斗,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的精神。诚然,同历史上的所有伟人一样,毛泽东也有过某些失误,但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最廉价的劳动标兵

铁姑娘唐淑琴是我们岩石所的劳动标兵,她干活总是风风火火的,许多男知青不愿意干的工作她都能去干。还记得一次冬天在山里采伐,有一棵采伐下来的大树C在山坳里没法归楞,唐淑琴和另外一名男知青愣是把这棵大树连抬带拽给弄了出来。唐淑琴是我们岩石所树立的知青先进标兵,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无论是谁一旦当上标兵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的大环境和山村的小环境也会敦促我们的标兵不能落伍,不能回头。那时候当劳动标兵没有利益,只有青春的奉献,甚至工资都不比别人多一分钱。

那时我们实行的工分制,一天十个工分,一个工分一毛钱,男知青每天吃饭要花销七,八毛钱,女知青相对省一些,也需要五,六毛钱。我们每天几乎都是十个小时以上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已经超越人们的想象,但我们却不畏艰难,克服肉体和心灵之苦,仍执著地追求着火红的理想。

青春曾有过,在忘却的时刻回首/一滴滴热血从天空飘落/迟暮的影子跌倒夕阳下/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剪开夜幕,苦涩岁月在枝头上悬挂。(摘录笔者《岩石断章》)

其实我们那一代人的命运是壮丽而悲怆,壮丽是因青春本来应有的色彩,而悲怆却是不加任何粉饰的真实社会生活。这种历史的真实也反映了我们一千八百万知青以一代人的青春代价及饱经磨难和创伤的经历唤醒深受磨难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不是在苦难中灭亡,便是从苦难中崛起。

如果说我们的父辈曾为爬雪山,过草地,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感到骄傲,那么在新中国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我们最有理由为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甘洒我们的青春热血感到自豪。让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记住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渐去渐远的身影。

**最幸运的团支书

七十年代的知青办和团组织在知青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够成为伊春市知青办和团委扶持青年先进集体,这与我们岩石所先后走出去两任团总支书记有密切关系。在四百多人的知青点,团总支书记属机关干部,但也要经常参加第一线劳动。

作为在中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我高中毕业后就开始黑土白云,绿树蓝天的知青生涯。上班报道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河东二连,河东二连的团支部是南岔区评选的先进团支部,支部书记叫卢元梅。卢元梅是70年到岩石所插队的南岔知青,高高的身条,看起来很单薄,但抬起杠子来一点也不比男知青差。

卢元梅很擅长讲演,几十分钟的讲话根本不用手稿。那时我们每周有两个晚上是团支部组织团员和青年的学习时间,她经常讲解她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心得体会,她的辅导使我们都大开眼界。

卢元梅在我下乡的第二年,经我们所党支部的推荐,区委组织部考察审核后,调到南岔区任区团委书记。在成千上万知青中能委以如此重任的并不多,卢元梅靠个人的努力奋斗,成为那个年代提前回城的幸运者。

我们下任团总支书记陈桂芬是原所内一连的团支部书记,她不但能讲还非常能写,我们知青点的许多先进经验就是经过她笔下升华的总结宣传出去的,在几年的劳动中,陈桂芬被培养为优秀的团支书和知青先进典型,后来回城顺理成章当了国家干部,任南岔区宣传部的宣传干事。

我们真的愿意扎根农村一辈子吗?做一名新时代城乡结合的新农民吗?历史让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别无选择的命运,我们成为遥远黑夜边缘寻找光明的殉难者,青春无悔是我们一代回首激情燃烧岁月对历史和社会的沉思。

**最吉利的粘豆包

粘豆包是东北人冬天过年时的一道亮丽风景,享有东北十大怪之五的名分。“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吉祥喜庆粘豆包,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月里,粘豆包几乎成了东北乡下人度过寒冬的美味佳肴,因为只有吃上粘豆包才算过年(粘)。它象征着丰年,象征着团圆,预示着来年好事连连,五谷丰登。另外民俗中还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谚语,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

在过年之前,东北人会将大黄米泡上半日,然后“淘米”晾大半干磨成面,再用冷水和面,像做白面馒头那样进行“发酵”。待发出酸味,开始用手揉面,将酸味去掉。然后做馅,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备用。再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蒸好后放入户外的缸中冻着,以后漫长的冬天粘豆包随吃随热。

记忆最深的是同南岔知青王云集两人在中午去坐地户知青李振声家里做客,一口气吃了人家刚刚出锅摆满一大盖帘儿的粘豆包,吃得直往上漾,两个人撑得当天晚上的饭和第二天早上的饭都没有吃。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东北老家的一句俗话,本来是指豆包和其它主食有着同等的地位,不能忽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演绎成强调某件事的重要性,套用白话的解释就是别把小人物不当回事儿,关键的时候能用上派场。与粘豆包同类的食品还有非常稀少的大黄米饭,粘烫的大黄米饭拌点猪油和白糖,条件好一点的拌点蜂蜜吃起来更加香甜。

**最抗寒冷的冰凌花

真正认识冰凌花也是我上山下乡的年代。冰凌花冲破冻土坚冰,在凛冽的寒风中悄然开放的时节正是我们知青点春季植树造林最紧张日子。

北国四月,春寒料峭,我们就开始为一年一度的造林做全面的准备工作。各林场既要按计划完成造林任务,又要确保植树质量,所以会派专人上山观察土壤解冻情况,尽量做到适时顶浆造林。我们每天都要踏着残雪上山造林,一般情况下是男知青刨穴,女知青栽苗,两人一天要达到植苗1000株以上。这个季节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经常累得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喘息之机也许就瞧见不远处的小小冰凌花。

看着这在冻土中发芽、生长,吸吮着融雪中的冰水傲然绽放的冰凌花,不由得忘却浑身的酸痛和疲劳。这一簇簇,金灿灿,白而渐红的茎,纤细的花蕊,顶着茸茸的花粉,紫里透绿的叶,托着闪闪发亮的黄缎子般的花瓣的冰凌花,成为我们辛劳季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冰凌花是一种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春花,开放时间正是冬末春初冰雪尚未消融的极为寒冷时节。这小小的冰凌花貌似柔弱,但内在刚强,在其它植物还没有萌生时便拱出铁板一般的冻土,一花傲然独放。

有人说赏花就是陶冶情操,既要欣赏花开的型、色、味、时令,更要品味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的精神。冰凌花那不畏冰雪严寒、坚韧执著,在恶劣环境中斗雪盛开的风采与顽强生命力,能让逆境中的人们受到启迪和鼓舞。

也许因为耐高寒的缘故,冰凌花又成为北方人抗风湿、治伤痛的草药。在许多国家的药典中也能查到冰凌花的记载:冰凌花全株含有强心甙和非强心甙多种药用成份。中医称冰凌花为福寿草,具有强心,利尿,镇静及减慢心率的功能,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脊髓反射机能亢进,用于急性和慢性心脏功能不全。(待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