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出自“遂阳”
2012-04-24 20:55:11
来源:星星生活

忠实读者来信:

《星星生话》编辑先生:您们好。这篇在十多年前想写的稿子,因2002年初来多伦多定居,而担搁了。看到贵刊484期32-33版“发现探索”栏目【《桃花源记》原型地找到了?】一文,重燃了要写出来的热情。想到已76岁,……现在写了,留下了,也就轻松了。真要谢谢贵刊的催生。祝快乐!

(星星生活专稿王忠仁)古“山越人”称遂安县为“遂阳”,这里的土地、灿烂的阳光,都有一种神奇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占据大半个县境的紫色土地,它比称“遂安县”要早的“新定县”时代还要遥远,或许还要早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这片紫土地在七千万年前形成,是由藏有丰富生命信息的紫沙岩组成,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生命亮光,人们一见它就满心喜悦,精神振奋,一代代“遂阳”人都爱着它。

新定县和始新县是遂安县和淳安县的乳名,乳名起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歙东乡为始新县,歙南乡为新定县。这对千峰郡里的“孪生子”,还是一对“龙凤胎”,“山越人”在这高山环绕,山弯水绕的封闭千峰郡里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在穿越县境而过的新安江、武强溪畔以捕鱼、农牧为生。后来,在一次次中原、吴越战乱中来了许许多多避荒人,其中也不泛文士。他们在这里落脚隐居,过着耕读生活,也爱上了这片土地。隐士中有方储(?-43年)着《孟氏易》,后有隐士钱时(1174-1245年)着《周易释传》,方逢辰(1221-1291)着《易外传》,何梦桂(1229-1303)着《易衍》,方如(?-1710年)着《周易通义》等。隐士们在这里传播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演释《易》,两县出了313名进士,其中状元3名、榜眼1名、探花1名、武进士10名,造化出了“文献名邦”,留下了丰富的龙文化遗产。

说也奇怪,大自然也在宠爱着这里的人们。从西边皖南下来的新安江水,欢快的跳下一个个深潭,玩过“三十六滩”后,仿佛从天上落下来似的,经过贺城时,在雉山脚下擦身而过,突然来了个大拐弯,向南奔流;到了港口,又拐了个大弯,向东而去了。在这个大“S”形中,孕育出的“遂安”、“淳安”,还有“阴”、“阳”之别。带“水”的“淳安”或后来称“清溪”又称雉山的县名,自然为“阴”,为“女”;那片阳光灿烂的“遂安”,自然为“阳”了。古人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意识到,“阴阳相摩”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淳安、遂安仿佛是千峰郡里的阴阳太极似的,在催生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事物。

“遂”有如意、成功之意,“遂阳”自然是这里的人们,热爱这片土地的雅称。“遂阳”里,有龙泉、龙川、龙门、龙源、白马(唐僧骑的这头白马是观世音菩萨救下的小龙)“五龙”,郁川、芹川、浪川、龙川“四川”,“川”为水,古人以为山和水都是龙,5加4为九,“九”为阳,为龙,这是一片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周易》《乾卦》曰:“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封闭在千峰郡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耕女织生活,日子过得十分安乐,“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真为陶渊明《桃花源记》笔下的“桃花源”啊!

遂安在淳安西边,古时经新安江乘水路到遂安县的外地人,往往在淳安县港口镇舍舟,“缘(武强)溪行,忘路之远近。”经过武强溪与凤林港的汇合处溪口附近的许由山后,“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是后来的遂安县邑狮城,好美的“桃花源”呵!再经狮城九门桥,入郁川,“复前行”,至社霞;或经里鲍家至木旺;或经已圯古塔下的峡谷,至郭村;或至康塘;或至芹川村;或经狮城后,沿武强溪逆流而上至毛家;或经百亩畈,入浪川溪至桃源……处处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神奇的“遂阳”,巧妙的世事。世事巧在何处?巧在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东晋西将军洪熙的儿子洪绍(361-443年)升为建威将军东莱(今山东掖县)太守。这年,原为东晋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的陶渊明53岁,于次年春,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三月,奉刘敬宣之命,到建康(今南京,东晋国都)上《求解职表》,刘敬宣解职,陶渊明也辞职回老家寻阳(今九江)园田里了。陶渊明任刘裕参军时,洪绍曾随刘裕平广州刺吏卢循之乱,他们在共事时相识了。

这次平乱,洪绍立了功,于义熙五年(409年)升为明威将军,不久升兵部尚书,金紫大禄大夫。但因厌恶官场,时局混乱,于义熙十三年(417年),在丹徒知县任上辞官回老家遂安隐居。参加平广州卢循之乱时,陶、洪由相识而结了友情;家事也巧,后来洪绍第一夫人王氏病故,续弦时聚陶侃孙女为妻,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其孙女当是陶渊明的姑妈,不是直系,也是很亲近的叔伯上辈。从这事可知洪绍与陶渊明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之后在洪绍陶氏妻逝世时,陶渊明为之撰写墓志铭。

这墓志铭,非墓碑,墓碑可以在易地写,而墓志铭常常是有感而发的,在现场有所见,有所感而一笔挥就,最可能的是陶渊明到“遂阳”来奔丧了。这样推想的原因有四:一为洪绍与陶氏的婚姻是由陶渊明牵线的;二为陶渊明是个富于情谊的隐士,54岁(406年)这年,在武昌的程氏表妹病故,陶渊明从九江到武昌去奔丧了。洪绍之妻陶氏与陶渊明是上下辈的关宗,陶氏去世时,那有不去之理;三是从九江经婺源、开化到遂安还算方便,路途不算难走,也不是太远,或从九江经祁门、屯溪,到歙县璜尖乡,走过并不高的新安江与武强溪的分水岭垭口,就到遂安木瓜、扎源、余家、中洲、木连村,更是便捷之路;四是陶渊明在20至23岁(晋简文帝咸元至晋孝武帝宁康元年)这段时间,曾长时间的到建康、会稽郡、灵郡等地游学求职,淳安、遂安两县当时都属会稽郡,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孙吴扬武将军,这一带是他曾祖父的用武之地,陶渊明又喜好山水,在这长有两三年的外出游学中,来到会稽郡,从钱塘江而上,游富春江,缅怀隐居这里的渔翁严子陵;再入新安江,取道歙、祁门回九江家里,这是非常可能的旅游线路。

这次痛痛快快的游学生活,是一生难忘的。洪绍与陶渊明的友情,与陶渊明年轻时的富春江、新安江之游不无关系。在洪绍陶氏妻逝世时,陶渊明回忆20至23岁时的这次新安江之游,欲趁此奔丧之机,旧地重游,而有机会遍看处处是“桃花源”的“遂阳”,与洪绍交谈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性情和隐居山区的生活,回忆刘裕逼东晋恭帝让位给自己的卑下,在洪绍、陶渊明心灵里都会有某种震撼,从而诞生了千古不朽的名篇《桃花源记》。

洪绍回乡隐居,大概也考虑环境因素吧,或者受乡亲朋友的感召,在当时的县城附近木连村住下了。但他的祖宗之聚居地在康塘村,从木连往东,经龙川、浪川、芹川,到位于郁川下游近出口处的康塘山坞里,还得走半天多的路。1600多年前,现在的许多村庄在当时还不存在,从龙川云林到浪川洪家的山路还不一定相通。洪绍陶氏妻去逝时,送妻安葬于故里康塘,当时比较可能的是经横沿古村,入郁川,经桃源、瑞塘、大联、新桥、鲍家小路到康塘的;也可经横店、毛家、出水坞、李家坪到康塘。前者路远一点,但比较平坦。

陶渊明奔丧时,经过这些山山水水的山村,入浪川口后,一路陡峭的紫沙岩峡谷丹霞风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是多么引人入胜,仿佛处处是桃花盛开了。过峡谷,北行,见东面公山尖岩峰突兀,西边桃源村炊烟袅袅,北面远处巍巍大连岭云雾缭绕,会以一个诗人、散文家的眼光和感情入景。有兴趣在亲友洪绍家多住几天,或许还到浪川马石桥里面的共悟溪、全朴溪游玩过,感到处处是“桃花源”。他所到之处,听“遂阳”人说话轻声细语,面带笑容;见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里人男耕女织,友好相处,而留下慷慨万千的情感。

他与洪绍的隐居心灵是相通的,虽然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郡太守,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而陶渊明自己为了生活,只做过祭洒小吏(29岁时),短期的幕府小官、参军,及八十天的彭泽县令,他厌恶官场。在30岁、41岁还经历过两次丧妻的痛苦,54岁这年作《归去来兮辞》,从此归隐田园,以耕读为生。园田里是他隐居寻阳上京里(今九江)的别称,其山水风光可能还逊于洪绍隐居环境的清幽、秀丽。这次到“遂阳”访问亲友,可能年已60几岁,所见所闻,一定比20至23岁那年游学,经新安江回九江的经历更丰富,印象更深刻,感悟更丰富多彩了。

元熙二年(420年)陶渊明69岁,闻刘裕篡位称帝,结束了东西两晋155年的统治。刘裕改国号为宋,谥字武帝,改年号为永初。这年,陶渊明特意改名陶潜。永初二年(421年),又闻刘裕派人杀害已禅位的恭帝司马德文。这年他70岁,作《述酒》。71岁(422年)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桃花源记》.《赏析》作者钟胜天先生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自己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的情趣。

这正是陶渊明在洪绍隐居的《遂阳》家乡所见到社会生活状况,平静、安乐的美丽家园。与刘裕之流玩弄权术,勾心斗角,推翻东晋,自己称帝,完全是两个相反的心灵世界。《桃花源记》这人世间的天堂,的确是人们所响往的。“……《桃花源记》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和揭露了所处社会的丑恶;《桃花源记》就像一座灯塔,勇取地开启了一道探索理想社会的亮光;《桃花源记》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点烧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尤其《桃花源记》中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完美统一’的生活方式,……”(钟胜天先生语)。这使汉朝末期形成的玄学和清谈风气,一时间里更盛行;使人们对《桃花源记》的热情,相传1600多年而不衰,期望能生活在如同《桃花源记》的美好世界里。

近年见报导,有湖南安化人张贻明先生,向记者发表他的发现和调查,表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型在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同在湘西,为什么会有两个《桃花源记》的“原型”?这当中,可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历史人文依据缺失。要论环境特征,再找几十个也不困难,在江南丘陵地区具有《桃花源记》特征的山坞山村有的是,而且也都能吸引人们去看看。

但历史人文依据不是可以任意编造了,有些难得的依据,如张贻明先生论证的北宋神宗、哲宗时期的章,这个非常拨扈的人,在1072年,神宗派大将章带军队开进梅山,将这里延续了1200多年“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打跨,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辖。”结束了“百越军事领祖梅绢因攻秦助汉有功,刘邦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税赋税等特权。”这段历史变化是可能的。也是这个章,神宗去世,徽宗要他负责将赵煦灵柩运送到皇陵安葬,途中,灵柩陷入泥沼,为此耽搁了一夜。还因章阻止过徽宗继承皇位,因此遭徽宗弹刻,贬官为雷州司户参军。在雷州上任不久,“又被贬到睦州,在那里他整天郁郁不乐,后来一病不起,老死那里。”(《二十五史》)睦州即浙江的淳安、遂安。章在睦州为官的时间前后约3至4年,他的政绩没有留下文字,从章死后,仅隔十五年,在淳安就瀑发了“威震东南”的方腊农民起义。

近代历史学家说,方腊起义是“朝廷搜刮奇花异石”的“花石纲”事件,引起民怨而造成的。一场轰轰烈烈烈的农民起义,原因或许并不这样单纯,何况搜刮奇花异石针对的是富有人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不那么近迫。方腊对众人说“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这倒是与章在睦州为政多年有因果关系。章对副相苏轼都很恶毒,他们还是亲家,章当首相,把苏轼贬到雷州,还不许苏轼住官房。后来他自已被贬到雷州,没有官房居住,就向当地百姓租房,但百姓却说:“前次苏公来租房,被章丞相诬告,我也险些家破人亡。今日你来租房,绝对不行。”章在睦州为官这么几年,所实施的手段也会“非常跋扈。一次他的父亲在家乡建创州强夺民田,当地百姓上告章,章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告状的人抓来,送到开封府治罪。“(《二十五史》宋志承主编,智苑出版社2006年北京第1版)这里也存疑问,章从雷州改贬到睦州,这事是朝廷先提出的,还是他自己先要求的?如章自己要求,是否存有到睦州后,让朝廷管不到的睦州,如同湘西梅山地区那样,经他治理后重新受朝廷管辖那样,立个“功”,以挽回宋徽宗对他不信任的影响?或者这位“博闻强记,文章绝伦,为人性格豪爽,处事很有胆魄”(同上)的章,是他主动要求带兵到湘西,心里还有寻找《桃花源记》原型的小算盘那样,在湘西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当他阅读东晋时期的论着或官廷文书时,发现了陶渊明与睦州遂安人洪绍的关系,也就有了到睦州寻找陶公《桃花源记》原型的小算盘?

章在崇宁四年(1105年)去逝前寻找《桃花源记》原型,距陶渊明在永初三年(422年)写《桃花源记》已有420多年,但比1600年后的现今人寻找《桃花源记》还是要可靠得多。他在湘西的怀疑,或许正是他要求从雷州贬到睦州的动机。张贻明先生对记者说:“我是学数学的,我想用证朋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笔者不懂数学,但到过湘西桃源县“桃花源”,见那以人工坠道来表达“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实在不敢苟同。笔者知道古人善于意象思维,大诗人陶渊明尤其是这样。历代文人公认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不朽的寓意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既真实又隐喻的意象理想世界。

笔者以为湘西的“武陵源”,是当地的文士或隐士阅读陶公《桃花源记》后,因感动而在家乡取的地名,这与“武陵人”未必有真实的地理人文关系。晋孝武帝司马曜执政23年(其中太元21年),是东晋诸帝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社会比较安定。在写《桃花源记》时,取“晋太元中”,意在表达当时的丑恶社会环境,今不如得了,是不会用真实地名的。陶渊明8岁父亲去世,12岁丧母,他亲近姑妈是自然的,“武陵人”当是他心目中热爱的姑妈,他为姑妈能生话在“遂阳”高兴过。“武”是她夫家洪绍家乡“遂阳”(遂安县)的武强溪,姑妈走了,安息在这美丽的武强溪丘陵地上,陵墓就在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理想世界里。当自己也走了,能有姑妈这样的福气,这多美好。因而生发了为姑妈写《墓志铭》的激情。另一个可能,“武”为武强溪,而“陵”为隐士严子陵的“陵”,他是钓鱼翁,不错,是“捕鱼为业”的“渔人”。《桃花源记》里的刘子骥当是隐居在木连村的洪绍,陶渊明的知心,陶公请出河南南阳隐士刘子骥也是隐喻,告欣读者,“桃花源记”原型是在他一生活动最多的长江南面。

为建新安江水电站,1959年9月21日,古老的新安江在铜管截流封坝,“峰峦成岛屿”,千峰郡演绎出千岛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型就在千岛湖西南部的浪川乡,天佑陶公,也佑“武陵人”,至今仍完整的保存着。陶渊明当年是陡步在这里神游的,谁要寻找《桃花源记》原型,跟着陶公足迹感受这“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间仙境,请乘舟到浪川口百亩畈牧场下船,陡步入内,不宜乘车,再入全朴溪、共悟溪,谁都会陶醉的。可别忘了给陶公送壶酒,他在等着你……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