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感
2012-05-29 20:59:5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蓝天)今天在星星生活网站上看到最近红翻天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本没有打算全部看完,却没料到,才看了十分钟后就被它所营造的氛围吸引,欲罢不能,索性一口气把七集看完,才能静下心来做别的事情。我要说,这实在是妙不可言的一部纪录片!

精妙之一,灵动的音乐。《舌尖上的中国》看似一部关于美食的片子,实则和余秋雨的《藏着的中国》一样,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为了配合这个主题,主题乐就要有中国风。然而一曲好的音乐,仅凭悠扬是不够的,它应该还有配合内容的舒缓,深情,偶尔也需起伏的变化,预示着希望,也给你带来期待或紧张。

令我欣喜的是,配曲非常有心思,恰如真实生活的旋律,同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听觉带来极大的享受。至于片中的烹炒声,煎炸声,快乐的人语声,也都传递着一种只有食物才能带来的快乐,最后因为拍摄的巧妙和高清的摄影器材,竟使得灯光下拉面扬起的面粉,也在落下时有了敦厚的声音。

精妙之二,淳朴的笑容。在大家感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越来越少,真诚快要绝迹的时候,这部片子以柔缓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那些最朴实的情感。为了挑起一头家,男人们用他们的坚实的臂膀,无畏的勇气,还有干了湿,湿了又干的衣衫,从大自然的手里换取食物,收获希望。他们披星戴月,不辞辛苦,也许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或者他们一点儿也不高大,可是他们却男子汉一般挺起了脊梁,对于他们的成果,他们有着劳动者最朴实的骄傲和成功感,看着他们空手而归时的沮丧,我不禁为他们的生活担忧;看到他们满载而归的时候,我也不禁流下了忍住许久的热泪。

还有什么,能让中国如此魂牵梦萦,是那挑逗舌尖的美食,也是那一桌热腾腾的团聚,更是那几千年流淌的文明,然而高于这一切之上的,是那些缔造这些的普通的劳动人民。在人们酣畅淋漓地享用美食的时候,在大厨高举奖杯收获荣誉的时候,这些食物的最初的采摘和制造者,却是那么满足于自己的默默无闻,满足于自己的辛苦换来的娶妻,生子,养家,这一人性中最原始的愿望,不争任何名利地自豪地笑着,我怎能不为这质朴的笑容打动?

我第一次意识到,纸币太轻太薄,我每天看似理所当然享用的美食,突然有了一种不同的味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开始珍惜这生活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起了想捕捉流逝岁月中每个温暖瞬间的心思,而我,早已分不清哪一种是人生的况味,哪一种,又是令我眷恋的情怀了。

精妙之三,重新强调男耕女织的古老。在女性地位不断被提高的今天,再来强调男人的家长地位,实在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嫌疑。尤其在今日的中国,对于大部分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出力,已经不再是非男主人承担不可的工作了。

现代化的推进,大量外地劳工的涌入,使得城市人民的生活变得愈见轻松,可是别忘了,我们那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当男人出力地揉面,汗流浃背地踩着车子去卖馍的时候,当男人一整日浸泡在冷而脏的淤泥里挖藕的时候,当男人一遍遍在烈日下检查海盐晒制情况的时候,还有当他们在海里,在冰天雪地里,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捕捞的时候,我为这些黧黑皮肤的男儿感动了。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们就那么简单地冲进了风雪中,为了生活,奔波。当他们终于老到可以休息的时候,他们稳稳地坐在正席,等待全家人对他们生日的祝贺。

我突然想起先生常说的那句话:“我爸还算是有福气的人,过了75,他就没有再下过田了。”的确如此,没有种植过水稻的人,是不能理解插了一天秧,腰都直不起来的感觉的。那背后默默支持的妻子呢?她们隐忍,坚韧,温良,谦恭。在男人在烈日下打拼的时候,她们揽下了家里所有的活计,于经年累月中练就了一双巧手,变着花样地用有限的食材为家里烹煮最温馨的妈妈菜。这不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吗?

这部记录片,勾起的,不仅是记忆深处关于美食的记忆,更是对家的思念。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和延续,夹起这片通过美食制作过程所引发的乡愁,就着新酿的糯米酒一起咽下,我带着笑和泪,在微熏中,慢行……

据说记录片的导演有翻译它的意思,让更多人通过饮食,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我要说,这将是送给全世界热爱美食,喜爱中国文明的人的一份厚礼,但我也怀疑,译文能否精妙地传递出中文文字特有的魅力和情感。对于这样一个视觉的盛宴,他们的感动和我们不是一脉相承,没有精神上的丰饶,他们心里,是永远留不出那种叫做乡愁的感动的。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