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韩片入围背后的博弈
2012-06-05 21:28:04
来源:星星生活

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19日公布入围主竞赛单元、角逐金棕榈奖的20部影片。其中亚洲作品为3部,仅韩国就占据2部。在随后几天公布的戛纳双周单元入围名单中,又有两部韩片榜上有名,延相昊的动画片《猪王》和许秦豪的《危险关系》。加之入选非评价单元的申秀原导演的《Circle Line》,今年将在戛纳电影节中上映的韩国电影共有5部。

**一、韩国电影走向世界

1980年代――全球化,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

众所周知,韩国电影发展之路也是经历了一番坎坷。韩国电影在195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进入1960年代时迎来了全盛期,但之后陷入了长时期的沉寂状态直至被激活,再度迎来1980年代的华丽的复兴。大真大学的申江浩教授在《韩国电影史》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维新政权崩溃后,登场的第五共和国,在建设民主化社会理念支配下,带来了社会的完全开放,当然,这又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

但和旧时代比较,温和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成长带来的物质丰饶,使得长期处于沉滞期的韩国电影界也容许轻微变化。此前的韩国电影界只有清一色的启蒙片和反共电影,现在可以制作不同的类型片,如反映现实主义社会问题的电影、宗教片、通俗剧、历史剧等。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社会信息,且具有严肃的主题意识,其美丽和惊人的影像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金洙容、裴昶浩、李斗镛、李长镐、林权泽、河明中等一批导演,在当时极其活跃,1980年代以后,他们的作品接连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

1980年,李斗镛导演《避幕》受邀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了ISDAP奖,它标志着韩国电影真正进入了全球市场。

《晚秋》(1981,金洙容)中的金惠子在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1980年代,韩国电影在大大小小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消息给予韩国电影人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加速推动了韩国电影的全球发展。

裴镛均导演于1980年代最后一年登场,其作品《达摩为何东渡?》(1989),从剧本、导演,到美术、照明、剪辑等都是自己包揽。他的艺术成就受到了评论界的瞩目。这部电影入选第4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注视”单元,并在第42届瑞士洛加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豹奖。

1980年代,身处政治混乱和电影产业困难时期的韩国电影仍旧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并试图走向世界。这样的努力扮演了牵引车的角色,引领韩国电影走向复兴期,并使长期持有梦想的韩国电影成功登陆世界舞台。

**1990年代―质与量的飞跃

从1996年开始,韩国电影连续10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长期主导韩国电影市场的美国电影不断受到冲击,而本土电影逐渐占领票房的主导地位。观众的狂热、充足的资金来源、更加刺激跃跃欲试的参与者,如火如荼的气氛席卷整个电影界,突破票房纪录的韩国电影更如潮水般层出不穷。可以说以1999年《生死谍变》的票房压倒好莱坞大片为标志,韩国电影产业步入快车道,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国际电影节展映全面开花,多元消费格局逐步形成。

2000年,《春香传》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2002年,林权泽凭借《醉画仙》一片,荣获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2002年,导演李沧东和演员文素利合作的《绿洲》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导演奖和马切罗・马斯特罗杨尼奖;2004年,朴赞郁导演的《老男孩》赢得第5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同一年,金基德导演的《撒玛利亚女孩》和《空房间》连续摘得柏林和威尼斯两大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桂冠,成就了一段影坛神话。

**二、入围韩片的背后博弈

自从2005年朴赞郁的《亲切的金子》之后,再也没有一部韩国电影入围过威尼斯影展主竞赛单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韩国顶级影人是在有意识地只打戛纳牌了吗?其实,经常参加国际电影节,跑国外影展的人都知道,各国名导的新作一向是各大电影节选片人追逐的目标,而导演们也愿意把他们的作品送往三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参赛,毕竟这是最高级别的电影盛事,对导演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这些作品即使最终落选,导演们(特别是亚洲导演)也不会转而求其次,转战去二、三流的电影节,在他们看来,这很掉价。很多人觉得戛纳的选片很媚俗,但是近年来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发展停滞不前,戛纳电影节成为韩国影人的首选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部影片能否入围电影节,除了自身水准外,还有许多客观原因。比如2004年,《老男孩》戛纳拿奖后。在西方,《老男孩》代表着韩国电影。朴赞郁金知云以及金基德作品都被贴上”Asia Extreme”的标签,在西方流通,更在Tartan DVD公司的包装下,在西方DVD市场上大受欢迎。这也就解释为什么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是朴赞郁的《蝙蝠》而不是奉俊昊的《母亲》入围竞赛单元。

**三、韩国片在戛纳的成绩对华语片近几年失落戛纳的启示

如果认为《在外国》和《金钱的滋味》能入围戛纳,仅仅是因为两位导演运气好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就说被称为”韩国作者导演第一人”的洪尚秀导演,他的作品水准一向稳定,即使《在外国》可能有些偏差,但肯定也是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

或许有人会说,随着配额制缩减、产业泡沫化等问题出现,这两年的韩国电影呈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但是即使如此,韩国电影还是在亚洲占据龙头地位。

最近,导演贾樟柯写过这样一条微博“一个电影节的勤奋选片人,来中国晃悠很久,今天约我出来喝酒,他很苦恼,说:看了很多,挑不出来”。的确,在中国,电影品质与千万票房的不对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导演们集结大明星拍中国式浮夸大片;数不清的新人导演,连最基本的电影技巧还未掌握,已经开始上路拍片。

当然不可否认,还是有人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电影,但是这样的电影人又有几个呢?2011年,中国电影产量是791部,这其中有几部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呢?所以面对本届戛纳华语片无一入围竞赛片的现状,不要抱怨戛纳选片人没有眼光,只是你的作品还在路上。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