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消失的秦腔
2012-06-13 19:52:0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樟树)“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以上录于网络。

我说不上是秦腔戏迷,也无艺术天分。只是生于陕西长于咸阳,打小听秦腔,耳闻目睹习惯成自然,也就爱看秦腔戏了。

去年12月回国,到陕西咸阳不久,我一高兴,向亲友提出请他们看秦腔大戏。

小我十五岁的妻弟笑道:现在谁还看秦腔?早不唱了。这使我倒吸凉气!?在陕西,秦腔戏没人看只是现在!我年轻那会,八百里秦川吼秦腔是关中一景!那时的咸阳市不可能没秦腔,就像真格的咸阳人吃捞面,没油泼辣子一样的不可能。

十年前我出国时文艺多样化了,人的思想新潮了,秦腔是老腔老调的传统艺术,武把子讲究的是功夫底子,青衣花旦比的是正统流派。这样就显得跟不上潮流,年轻人不喜欢,走了下坡。以致越来越不景气,虽感可惜,也是严酷现实的无奈。

但这是民族文化,大西北的国粹,不至于断种了吧?于是我就改口:过年总该唱吧?因为像我这年龄段的老年大群,还是留恋想看的。

弟媳接茬说:大众剧团戏园子拆了,人民剧团演出厅改歌舞了。反正去年过年没唱过。

我无言以对,内心冰凉。也不只秦腔,大概戏剧不景气是全国性的吧?这次回国在四川成都,不知趣的我提及想看川剧,亲戚为难了,说,不一定天天有。不过有家叫“巴国布衣”的餐厅,那里有演出,可以边吃边看。不巧的是,那天的节目是综艺式的,川剧只有变脸。

但是秦腔还没绝灭。妻妹告诉我,每天下午4到5点,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有时播秦腔大赛,有时是大戏;我接连几天到点准看。

那个群众性大赛,虽说是为“振兴秦腔”举办的,可是已到年底,选手应该是比赛胜出的尖子。但是除了个别表情尚好嗓子不赖,唱的有板有眼,大多人的唱功真不敢恭维。可见秦腔在民间的根基动摇,元气大伤,举办者要想实现“振兴秦腔”的宏愿,怕是难了。

也看了某县专业剧团的演出,服装就差劲,将军的战袍盔甲,简化到了不能再简的程度,可用寒酸二字形容。足见经营的困难,剧团的穷困潦倒。乐队是现代化了,听得出加了新玩意,水平是高了,过门拉的整齐划一,却又失去了板胡应该拉出的,秦腔女腔独特的委婉缠绵,铜头花脸的粗犷火爆干板楞颉K以咋听咋没味,咋听咋别扭。

有人告我,公园里早晚有唱秦腔的自乐班子。雪后的某天10点,艳阳高照不是多冷,我踏雪而去。还没到唱秦腔的地点,梆梆梆,响亮又熟悉的梆子声首先贯耳,接着是女声的叫板尖腔:相~~爷―呀,悲愤激昂刺破青天,随后板胡的开场过门丝丝入心。久违的秦腔乡音,好个振奋了的!听一声就让我好似喝了家乡的“西凤”烈酒,顿时心火如潮热血奔腾。

那天有两班人在唱,离得不远,既象比赛又互有干扰。陕西人咸阳冷娃么,对台戏,也许要的就是这股牛筋犟劲!只见女唱家为主的这班人,挑的地方好,刚巧太阳能晒上,暖融融的,人也显得精神。唱的不止五六位,像个小戏班,专人敲梆子,伴奏有板胡二胡笛子。戏码是“铡美案”里秦香莲与公主的对唱。

我到跟前,秦香莲刚好唱完,只听得公主依依呀呀嗯嗯啊哈地唱,那软滑的女腔唱的到位,显得既高贵又好听。突然,敲梆子的跃起,他演起了包公,憋足了劲儿一声高吼:公–主~哇,嗓音嘹亮气贯长空。真真想不到看不出,这嗓子竟是发自一个小个子的老人!随后他连唱带敲加身段,演绎的好不热闹。

这几位虽然年龄不等,却是秦腔行家里手,声腔板路,身段做派都好。我与十几位看客,听得过瘾看的带劲,几次叫好致谢!

这就刺激了不远的另一摊纯爷们唱家,是三个老汉,一把板胡,梆子似乎也不脆不响。他们可怜,在个背太阳的地方,唱了出我不熟悉的什么老戏。偏偏那唱家又不讲究,衣着臃肿胡子八叉,清鼻涕流出,呲的一声擤在雪地;像位个体户。拉板胡的也上了年纪,却不戴帽子,鹤颜白发精神抖擞,皮衣皮裤皮鞋,网兜放有不锈钢保温杯,很是时髦现代,像个知识文人。敲梆子的坐在马扎上,翘起二郎腿,眯着眼摇头晃脑,轻击梆子显得品麻(陕西话,得意的意思),可能当过芝麻小领导。

这三个不同装扮不同身份人的组合,不管观者多少,只管自娱自乐,美滋滋的唱着,吼着;确实是自乐班。

也是的,吃饱了喝足了,年轻人去上班挣钱,去卡拉OK消费。老年人来此忆旧亮嗓子,不花钱的痛快,又健体去烦,就是有权的有钱的,管天管地的,也没理由管他们呀!

往深里说,他们也是在发扬传统。这一代人去了,秦腔还有生存余地吗?我真担心。

我去了新华书店,楼上有很大的音响部。卖各种CD唱片,中港台歌手的都有,而且放在架子显眼的上端,价钱挺贵。秦腔也有,只是不多选择有限,放在架子的底下,很便宜。我买了秦腔“小姑贤”,主唱者是过去的名家,丑角精粹王辅生。

欣喜的是秦腔出书了,书架上有十几册秦腔的戏本!哦,唱秦腔的方便了,我舒了一口气;这才是振兴秦腔的实事啊!

我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化的兴衰与变迁随时会发生。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土得掉渣资历也浅,原来登不了大雅之堂。自从出了能人赵本山,把它带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唱响了全国。

可是,兴旺古老秦腔的带头人在哪里呢?一时半会兴许没有此人,此团体。这就是秦腔的悲哀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