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2012-12-05 11:17:3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米)记得我们上中学那个时代,“读书无用论”已经换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是要留级的,除了期中和期末例行的家长会,只有学习成绩差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班主任老师才会特别与家长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逢家长会前夕,老师就会把班级所有学生的各科成绩列表排名挂到墙上,供家长们观摩考察。家长会后,成绩差的学生提心吊胆,回家免不了看家长的脸色,甚至遭遇皮肉之苦,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压力,怕下回名次掉下来,不好向家长交代。不同班级也明里暗地比试,看哪位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好,比赛得奖次数多。老师的职称和年终奖金估计也与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相挂钩,再者,教出来的学生有出息,老师的脸上也增光彩。老师教学认真,经常拖堂或者补课,总想多灌输些知识给优等生,考试次数也繁多。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中国人一旦认准目标,行动起来可就声势浩大,自从发现了第一个“神童”,成立了大学少年班,举国上下更是以为“唯有读书高”,加上全国高考的推波助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简直就是改变命运的风向标。通过大学再次投胎,农村户口可以变成城市户口,卖菜的临时工也能成为工程师,这些耳濡目染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多年前的神童,出国深造,成为专家学者的不少,但也有一些“天才们”走入异途,有关“神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反省。过度的宣传和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会不会扼杀孩子们的纯真,剥夺他们童年的快乐时光?相反,一些原来的差生后来居上,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甚至有人当年连高中文凭都差点混不到。其实,现有的高考制度也有待逐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况且如今,有钱有权也能买到文凭,文凭与才华和能力到底有多大关系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加拿大人对文凭的看法与中国人还是有差异的,相比较文凭而言,他们更看中技能、经验和证书。相比较成绩而言,他们更重视综合能力。不少加拿大青少年,高中毕业并不是直接升大学,而是找份工作先养活自己,等到自己又有了学习的愿望和热情,才重新背起书包上学。大学校门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敞开着,只要高中毕业成绩还过得去,或者,通过简单的水平摸底测验,交钱就可以上大学。

我们再来看看加拿大的“天才班”的选拔以及老师对在“天才班”里的学生是如何教育的。加拿大的“天才班”有两个选拔阶段,一个是在小学三年级,还有一个是在初中八年级,选拔的过程似乎有点漫长和神秘,选拔出来的学生并不见得就是学习成绩最好的,而是心理综合素质比较高,学习毅力比较强,好奇心重的学生。“天才班”教授的功课只是课程难度和广度比较大,学生要想在天才班中取得好成绩比较普通班级更不容易。

加拿大的高中生上大学不需要进行统考,而是主要根据十一和十二年级的成绩,加上累积必修学分的完成,学生就可以从高中毕业,直接投报大学。我的儿子上高中时考取GIFTED PROGRAM,毕业前两年,有同学为了获取高分,转为普通班,结果拿到较好的成绩和较多的大学奖学金。当时我问儿子要不要转到普通班级,他表示要坚持下去,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后来的大学经历表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在高中时期所学的知识扎实,大学一年级的功课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也为他今后在学校找到兼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学习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也不例外,而比天才更为重要的不仅仅只是勤奋,还有人际关系和机遇。有人戏言:现在的人才,不止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和胆商,我看还得加上“毅商”–适应挫折自我疗伤的能力。

加拿大的老师比较看淡学生的成绩,而强调社交和多方面爱好,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这里的家长会一学期至少有一次,是一对一的老师与家长直接对话,如果学生家长额外想与老师交流学生情况,也可以电话或者书面与老师取得联系,预约面谈。

加拿大的老师都是经过正规大学培训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全才”,小学校里的老师,除了特殊课程,比如音乐和电脑等,需要专职老师来教授,每位班主任老师都可以独当一面地跨学科授课。这样有利于老师全面评估学生的成绩,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长处和弱点。学生的成绩不公开,只有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知道,没有互相攀比的压力,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自己跟自己比才是正道,只要这学期比上学期进步就行。

相对而言,加拿大的媒体也没有中国媒体那么重视“天才”和“名人”,虽然,加拿大有不少“天才班”,但对“天才”的个人报道却不多见,也不会用重彩去渲染,这样更有利于“天才”的自然成长。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