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球一体化的利弊
2013-01-08 10:13:1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此文不是从什么学术性之角度来讨论环球一体化的利弊,也没有依赖什么统计数字来分析这个问题。笔者以零碎但广泛之新闻报导为依据,综合个人之观察结果提出的意见,希望能引起多方的关注。

以笔者之愚见,环球一体化的目的是把所有国家联结在一起,犹如一大家庭,然后个别分工合作。你出资金,我卖劳力;你提供人才和技术,我负责生产和供销……换句话说:是大家互补长短,互补盈缺,以达到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生产指标,使各参与者受惠。这个理念看来似乎无懈可击,但实施起来却出现了不少后遗症,不易解决。

先从汽车工业来看。美国曾是世界最大之汽车生产商,也是世界最大之汽车市场。美国出产的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由于生产成本一直在涨,加上欧洲、日本、南韩等国相继投入这个市场,美国汽车再不是一枝独秀;来自四面八方之竞争,使美国生产商感到重重压力,非快速寻求对策不可。

聪明的企业家一下子便想到把生产设施运往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墨西哥和南美洲去,在那里设厂生产,然后把制成品运回美国和出口到其他市场。这个万无一失之打算保持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财富仍旧源源不绝而来。美国本土减少了汽车产量,工人饭碗不保!企业家的财富并不因此受损,工人的收入却今非昔比。贫富悬殊的现象便于此而来,而且愈演愈烈。

美国汽车工业盛极而衰,原因有很多。欧、日汽车生产商后来居上,品质好和价钱优惠,蚕食了美国人占据的市场。但对美国最致命的打击是,环球一体化把美国本土市场开放给入口汽车。从此,这个曾经雄霸一时的工业便一落千丈,过去之光芒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汽车工业之转变在其他行业亦出现。例如:纺织业、制衣业,造鞋业,玩具业等等都属于人工密集的工业。美国工人一小时之收入便足以支付越南或印度工人一天的工资。商人一按计算机便毫不犹豫地把美国本土之工厂关闭,把订单付交亚洲的生产商去完成。一失一得,相去甚远,美国的结构性失业便变得愈来愈严重。

笔者喜欢驾车到美国游览,穿过的大城小镇,看见不少倒闭了的工厂。代之而起都是一些大规模的购物商场,拼命推销廉价的入口货。美国人不再从事生产,只懂消费。久而久之,生产技术的领先地位便丧失殆尽。美国工人坐以待毙,他们的前途堪虑。

持乐观态度者表示,美国放弃低效能和低回报之工业,倾力发展高科技的产品,使其领导地位不倒。如生产飞机、电脑、火箭等等,仍旧由美国人执牛耳。理由似乎充分,但深一层去思考,便了解这类工业不可能吸纳受其他工业所解雇之千千万万工人,况且他们还要重新培训才可胜任。

环球一体化无可否认给予中国不少机会去发展经济,使千千万万人脱离贫穷的边缘,得到温饱,甚至成为了中产阶级。中国大门开启之后,西方文化趁机入侵,使一些心智未成熟的国人不分好歹正邪,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社会道德之沦落,不知是否与此悠关?藉着强势的英语也堂而皇之进入了中国,华文英语化的例子屡见不鲜,趋时媚外的小众一开腔便是英语,令人喷饭。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和他国之利益冲突也因此多了起来,没完没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与失控之经济发展直接有关,如房地产之热炒。人民币受到前所未有之升值压力,皆因竞争过剧而起。闭关自守的国家也许不须防范这些问题,不过回头路绝对不能行,中国需要的是有节制性和有规律性之政策的施行,使经济能持续稳定发展。

美国今日的处境,中国应以它为鉴,及早防范。美国商人的急功近利,彻底摧毁了他们传统的制造业。国家的安危和国人之福祉,绝对不容为了少数人之短期利益而牺牲。

适度的闭关自守,看来有一定的价值。瑞士是个现实的典范。它不参加欧元区,保持货币运作的自主权,有效地抵挡了欧元汇率的动荡;它一面发展工业,一面保护农业,几可自给自足。瑞士人追求高品质,所以喜欢用优质的国货,他们为此愿意付出较高价钱。瑞士便这样地保持了超过七个世纪的繁荣与安定。

日本也是一个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民族,重视自己的文化,爱国,用国货。日本人抗拒境外文化,不说外语。笔者曾经尝试去打开日本的大门做生意,发觉阻力很大,结果无功而返。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