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蒙特利尔的感想
2023-07-25 23:57:1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第一次来蒙特利尔是在1979年的深秋。我上任不到一年的公司的母公司(Dominion Textile)在此举行商务会议,邀请世界各地分公司的行政人员前来参与其盛,我是被邀请之列,妻子也陪同我一起来。当时只专注于工作,没有好好地欣赏这个城市的特色,几天之后就离开了。

会议是在Sherbrooke St W的Ritz Carlton大酒店举行,离开总公司的办公大楼不远,步行十分钟可到。那几天的活动差不多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完成。蒙特利尔的印象便局限于这一个点,比盲人摸象得来观感还要相去更远。

以后差不多每年都会来这里一次或两次,向上级报告业绩或接受新任务。在工余时间也会四处走走,感受一下这里的生活,对这个城市逐渐认识多了。

蒙特利尔原来是一座岛,Sherbrooke是排行第二最长的街道,由东至西长达31.3公里。Saint Laurent Blvd大道与它在市区的中央位置相交,形成东西两大部分。听本地居民说,东部讲法语,西部除法语外,英语也很流行。不过今天这个区别愈来愈不明显,但我则无法确定。

和Sherbrooke大道平行的Saint Catherine St,一到黄昏就开始繁忙,入夜之后更加变得水泄不通。热情的同事曾经对我说过,来到蒙特利尔一定要亲临这条街见识见识,否则如入宝山空手回。我想如何也不要错过机会,于是言听计从。

这里有点像香港铜锣湾入夜之后的景象,车水马龙。这次我察觉到有些很明显的变化,如食肆多了很多东方口味的选择,而且很具吸引力,门外大排长龙。

疫情前,中餐馆、韩国烧烤及日本寿司,寥寥无几。今天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连“银记肠粉”也竟然在众多不同风味食肆之中出现,分享疫后经济复苏带来的商机。

但我有点儿担心有太多亚裔食店突然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本来只属于本地人经营的食肆地盘,会不会被视为是外族人“入侵”的商业行动而遭受到排斥?不过从乐观的角度看,亚洲商人的出现,缩短了疫情期间曾经出现过十室九空的景象,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受到欢迎。

我在Sherbrooke大道最繁忙的地段由西向东走,直到McGill大学才转头。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几乎原封不动,大家都熟悉的名牌服装店、拍卖行、画廊、五星级酒店及豪华餐厅都以原来的面貌出现,似乎没有受到疫情带来的经济萧条的影响。

这个世界在任何地方都一样,是永远都不会公平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我走到1950 Sherbrooke,这是Dominion Textile大楼的旧址,我曾在这里工作过。建筑物仍然存在,但已改装为一座豪华公寓。DT曾经是加拿大纺织业的翘楚,雇用过上万的工人,年收入达到十多亿以上,商务遍布世界很多国家,但盛极而衰,最终在二十世纪之末完全崩溃,成为历史的痕迹。

我在这家百年老店的远东公司任职,度过了十八年漫长的时光。回忆起来,仍不胜唏嘘!

今回自驾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魁北克城(Quebec City),和几个朋友结伴同行,来去匆匆,在蒙特利尔只逗留两个晚上,没有时间去逛唐人街及旧城区。

蒙特利尔是我登陆北美洲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它的很多变化都与我息息相关,那里有我熟悉的朋友与同事,但很多都舍我而去,只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那里有我曾经短暂逗留的地方,如今却变得很陌生,难以相信我曾在此做客。

时间是记忆的冲化剂,曾经发生的事也可变成幻觉,疑幻疑真!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