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槟城游记(3)
2013-02-28 09:50:3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槟州人口约有一百六十万,以往华裔占多数,马来人次之,印裔最少。据最新统计,马来裔居民的比率已超过华人,逐渐成为这里的主流。这个变化并不明显,尤其在乔治市(Georgetown)华人聚居的地方。那里说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和华语(普通话)的人到处都是,若非听到他们略带点马来语的口音,我说不出身在何处。

因为没有语言上的隔漠,来到槟城样样都感觉方便,玩得也开心顺畅。和我结伴同游的哥哥不停地说:槟城到处洋溢中华文化,使人感觉亲切,容易适应,生活惬意。他的每句话都使我感到他真的爱上了这个地方。

槟城的风味小食

槟城的特色是语言多样化:马来语、淡米尔语、华语都很流通,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遇到困难时,可试用英语,总能解决吧!它另外一个特色是林林总总的小吃,使人眼花撩乱,垂涎三尺。广东式的海南鸡饭、福建人拿手之肉骨茶、潮州风味的卤水鸭、清蒸海上鲜和变化多端之煎、炸、烤、炒,尝之不尽,回味无穷;地道的粿条粉,滑得舌头也把不住,一直滑下食道,吃了一碗又一碗。

马来人的烹调也有他们的特色,如槟州拉沙汤粉(laksa),甜、酸、辣混在一起,点到即止,温火适中,使你吃完再想吃,欲罢不能。马来的椰汁饭(Nasi lemak),中国人调皮地把它译成“辣死你妈”,爱吃辣的人万勿错过。印度人的咖哩、南北风味都有,香气扑鼻的烤鸡(chicken tandoori),尝了再尝,百试不厌。餐后一杯拉茶(masala chai),令你快活过做神仙

要饱尝这些美食,只要走到一些半露天的大型食市去。分门别类的小食肄、排档一家连接一家地在那里经营。要想吃什么,一目了然。半自助式的服务让顾客自由挑选符合个人口味的菜色,丰俭由人。一般来说,那些地方供应的都是一些经济实惠的食品,所费小许便可饱餐一顿。这类食市黄昏之后才营业,由于价廉物美,广受欢迎,成为了一种地方风采。

险象环生的交通

槟城发展得太快,汽车流量和道路之增加速度失去平衡,形成交通大阻塞。在市中心区的林荫大道或横街窄巷,来往各区的主要公路,行人和汽车争路,汽车和汽车争路,摩托车和汽车争路,各不相让,险象环生。在上下班的繁忙时间、下雨天、刮风天、周末和假期,情况更加恶劣,甚至失控。

这个混乱之象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且每况愈下。归根结底,是城市发展欠缺一套周详的计划,只顾目前而低估长期之需求。加上,路上交通标志不明确,对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和行人执法不严。久而久之,超速、冲红灯、随意转线、扒头,便习以为常。骑摩托车的人更不时在繁忙的公路上横冲直撞,左穿右插,忽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至意外频生。有些铁骑士为了方便,甚至反方向而行。曾听过一些讥讽这类视死如归的勇士的笑话:来生比今世好,所以有人赶着去投胎!虽然有点夸张,但有警戒作用。

槟城虽然有很多汽车在路上行走,但有车阶级并非主流,摩托车仍是平民百姓所依赖的交通工具,补充公共运输之短缺。一家三口同坐一辆摩托车在路上疾走是平常事,本地人司空见惯,只有我们这些外来人才感到惊奇。乍看来,犹如马戏班的杂技表演,令人叹为观止。牛拉车、驴拖车、马车,几乎绝迹。这些古老落伍的交通工具,只有在较落后的中国农村才可见到。在周末,骑单车成为锻炼体魄和竞技的新潮流,年轻人乐此不疲。

在槟城逗留期间,我们开车四处游,感觉十分逍遥。由槟城对岸的北海市(Butterworth)前往怡保,距离只有160公里,有超级公路连接,汽车两小时可达。不过,由Batu Ferringhi的住址起程,要穿过乔治市(Georgetown)的中心区,才可到达连接马来半岛大陆的长索桥。在这段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汽车只能慢慢走。稍为大意一点便会迷失方向,费时失事。在槟城开车,是锻炼耐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和以往一样,这里的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例如:当警车大声响动他们的啦叭时,市民便知道有大人物出巡,让路唯恐不及。这种特权文化,不知延续到何时才会改变呢?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