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出土文物”王贤才前辈的交往
2014-01-26 06:00:0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米)妈妈的高中同学王贤才,大学时期就立志翻译世界医学名著《希氏内科学》,他曾经被判刑12年,即使在狱中,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服刑期间,他第一次译完《希氏内科学》第十三版约340万字。以后,每当他获得新版英文《希氏内科学》,就将其由英文翻译成中文。

他翻译了《希氏内科学》诸多版本,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版付印后,他终于如释重负:“我觉得这样很好,总算活到了这个时候。”1989年,他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612万字)问世,是中国第一部对所收辞条附有简要说明的大型综合性医学辞书,翌年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迄今,他已出版译著约5000万字。

世界医学经典巨著《希氏内科学》,自1927年初版问世后,每4年就要修订一次,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执笔完成,涉及的专业知识精深,作者众多,所以各国译本都由庞大的专家班子共同完成。而王贤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立翻译《希氏内科学》巨著的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记者曾向他提出“逆境出人才”的话题,他直率地说:“我不喜欢这句话,一个在逆境中仍能成才的人,在顺境中一定能做更多的事。”他不只是在一个场合强调过这句话。

妈妈讲:他的毅力和才华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的视力非常差,一只眼睛几乎失明,每天翻译一万字,桌子上常常放着好几个放大镜。因为自幼读的是教会学校,他的英文功底极好,人又聪明,经过多年不懈地奋发努力,终于把别人认为是痴心妄想的愿望给实现了。

王贤才被海外媒体说成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出土文物”,他的才华不仅只表现在医学翻译上,在文学创作上,他的造诣也颇深,他的文章多有发表,他写的《零点起飞》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

我看到他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写的是他与姚文元“萍水相逢”的经历,文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有功力在内,把一个比较真实的布衣姚文元呈现在读者面前。两年前,他曾经把一篇准备发表的文章《“板大先生”秦兆阳》电邮给我看,不得不佩服他的记忆力,五十多年前的事,连细枝末节都描写得很清晰,洋洋万言的回忆录,他写起来好象一点也不费劲。

虽然,他的第一部小说《希望》最终没有刊登在《人民文学》上,但有机会住进《人民文学》编辑部的那个大四合院里专心修改文稿,与秦兆阳相识交往也算颇有心得和收获。接着,他去上海体验生活,在上海作协借住期间,戏剧性地,他与时为《萌芽》杂志编辑的姚文元成为近邻,闲时俩人聊天吃饭,从侧面了解到姚文元的处事为人观点和方式,比较客观。

我与贤才前辈只见过一面,那时,因为翻译出版《希氏内科学》,他已经名扬海内外,境况开始好转。妈妈返乡探亲带我去他家,让我见识见识家乡的才子。他非常健谈,思维敏捷,言谈风趣幽默。妈妈说,他读的书很多,记忆力强,上高中的时候就很活跃,成绩名列前茅。

几年前,他把自传体小说电邮给我,他的经历真是丰富多彩,大起大落,荣辱不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耋耄之年的他,仍然对各种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只要在网上发现有趣和有用的文图,就会群发给老同学们,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他和爱妻去各地旅游或者探亲访友,也必定会给老同学们发来文字和照片,分享快乐,增长知识,加深友谊。每次我们给他写电子邮件,他都会及时认真地回复,他的心态,与年轻人一样,不言老。对了,他嘱咐我不要以“前辈”称呼他,叫“王叔”就可以,这样,让我好似觉得自己又回到童年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其实,精彩的人生,从七老八十岁开始也不迟,只要心不老,就可以拥有不老的年华。

正如年逾七旬开始写作的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所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收藏

评论已关闭